235 時代的機遇(2 / 2)

“這個問題太籠統了,林局長還是舉一些實際的例子吧?”陳誌文說道,邀請自己來,他其實大概猜出目的,畢竟現在還沒正式改開,要自己投資是不可能的,那肯定就是討論一些問題了。

“就比如說衣服,聽說陳先生在粵州與粵州市第一紡織廠談了一些潛在的合作協議,我非常感謝陳先生對國內外貿行業的支持,但我更想了解的是,如何才能大量將我們的紡織業產品出口海外?”林局長問道。

“這裡麵涉及的問題,其實非常多,在粵州的時候,其實我也與當地的潘廠長說過,紡織業,其實也很有技術含量,想做好,也需要花費很多的精力。”陳誌文說道:“就說一個襪子,如何保證能夠吸汗、保證透氣、保證人穿的舒服,這是很重要的,同樣大小的的襪子,在美國的超市,便宜的一美元一打12雙,貴的一兩美元一雙,就襪子這個行業來說,大頭的利潤都是後者,便宜的襪子,基本上就是養員工的,賺不到錢。

衣服也是如此,歐美國家的人,基本上選擇衣服不是因為生存原因,他們會考慮舒適度、輕量化、品牌以及外觀,想做好的話,得抓住這些才行。”

“研發這一塊倒是可以在國內進行,但外觀,每個人的看法都不一樣,我們這也不太了解歐美人的喜好啊,品牌就更不要說了。”林局長有些為難的說道。

“其實林局長可以參考香港50年代的紡織業發展過程,那時候基本上都是以給歐美品牌代工為主,就是靠著這些,才慢慢將經濟發展起來,而且內地還有一個優勢,那就是化纖、棉花都可以自己生產,加上人工也便宜很多,這是很大的優勢。”陳誌文說道。

“這一點我們也考慮過,隻是50年代的國際環境與現在相差很多,加上香港與內地也不一樣,不說其他的,就是會英語的人,都非常少,溝通不行,什麼都難。”林局長無奈說道。

“英語的話,的確很重要,國內如果想全力做出口,這方麵的人才絕對不可少,不過短時間之內的確很難解決這個問題。”陳誌文想了想說道:“不過也不是沒有辦法,香港那邊有很多經驗豐富的外貿人員,從事紡織業的也有很多,如果成立一家公司,專門對海外推薦國內的紡織品、或者聽從海外客戶的要求,在國內定製相關的產品,也許是行的通的。”

梁社長眼神一亮,問道:“陳生,你可以成立這樣的公司嗎?你也知道,這類公司,需要的不僅僅是資金,還有一定的社會資源,您可是最合適的。”

實在是這兩年,事情的發展超過了他們的想象,早在73年,中央花費了43億美元從西方國家采購了數十條大型生產線,包括石油化工、鋼鐵、化肥及化纖。

石油與鋼鐵自然是國內需要以及國內基本物流的需要,任何產業都離不開它們,內地雖然是石油出口國,但冶煉技術不行,鋼鐵的話國內也不缺,就是高品質鋼鐵造不出來,這兩類生產線可以補充不足。

化肥生產線自然不用說,關係到全國十億人的糧食安全問題,而化纖生產線,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紡織業,既可以保證國內的老百姓都有衣服穿,又可以與很多國家一樣,發展紡織業賺取外彙。

隻是最近幾年來,他們的各類衣服倒是做出來了,但卻根本賣不出去。

“也可以,我回去試試。”陳誌文想了想,點點頭說道,香港在80年代後經濟起飛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當做內地與海外的橋梁。

投資經過香港,讓香港成為了全球級彆的金融中心之一,而貿易,則是另外一個支柱產業,特彆是在80年代,珠三角作為全國輕工業的中心及創彙中心,基本上就是香港的無數貿易公司在中間操作,甚至哪怕是香港本土的企業家去了內地投資,他們的訂單,其實也是來自貿易公司。

沒有互聯網的時代,客戶是極難開發的,大家都不認識,很難信任,也沒有什麼中間保障,誰知道你是不是騙子?

一般的小廠根本就沒這個能力,隻能通過各種中間商,既然有人做這個生意,那自己自然也可以,這個時代的機遇來臨了,那就得抓住機會,特彆是現在自己還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一旦成功了,獲利也許比不上金融或者電子,但帶動的經濟影響力絕對不可小覷,而且這類事情,他隻要花錢成立一個公司,由專業人來管理就行了。

不過,因為21世紀後香港經濟的沒落,特彆是阿裡巴巴的出現,這類貿易公司基本上全死光了,陳誌文也不知道曆史,現在也隻能自己摸著石頭過河了,不過以自己的資本、人脈,成功的可能性還是非常大的。

“那這樣就太好了。”林局長笑著說道,現在的國內,創彙的壓力非常大,因為最近要引進的各種重工業設備、飛機、汽車都非常多,嚴重的時候甚至需要以黃金交易,上到各類乾部下到普通工廠,都在想辦法多出口賺錢,但是難度太高了,目前整個國內,出口的大戶仍然是各類石油或者礦產資源。

但林局長作為對外貿易部門的負責人,對海外的經濟發展也比較了解,也清楚,工業隻要做好了,那創造的財富會遠超過資源出口,隻是他們無能為力,因此需要一個中間人。

“那紡織業之外的行業,比如各類電子產品,陳生有沒有什麼看法?”梁社長又問道。

“其實梁社長對我的美的公司應該有所了解,從嚴格意義上來,美的不算真正的高技術電子公司,至少現在還不是。”陳誌文說道:“一家公司,可以靠著一些創新做大,但國內的商品,就隻能靠著研發了,這方麵,其實我也沒有什麼好的意見。”

美的能夠規模做大,主要就是靠遊戲,這是偏門,也許可以培養出一家世界級彆的巨頭公司,但對一個大國來說,這點產業是遠不夠的,想發展電子產業,那就隻能走技術路線。

“這個難度太大了,我們生產的很多電子元件,不要說出口國外了,就是我們國內的一些企業,都不願意使用。”林局長無奈搖頭說道。

“國內現在大學裡有沒有專門的電子專業?”陳誌文問道。

“有,清華北大以及上滬的交通大學、複但大學都有。”林局長搖頭說道。

“光是這幾個是不夠的,國內如果真的想在電子產業有所成就,那最好是建一個專業的電子大學,從國外引進大量先進設備,培養一代代人才出來,這樣的話,也許十年之後就會有質的改變。”陳誌文建議說道。

完整的電子產業,可絕對不是終端消費品或者上一道生產,而是從最基本的電阻、電容等等到最複雜的芯片,從民用品到軍工,基本上什麼都離不開電子。

內地想要發展電子工業,最基本的就是要先將這些做好,而這就必然需要大量的人才。

“建一所大學?”林局長苦笑著搖搖頭說道:“陳先生,這短時間內是不太可能的,而且我們要教也是教西方最先進的技術,這類老師我們都沒有幾個。”

“我也隻是建議。”陳誌文笑了笑說道。涉及到重大的產業投資,這種事,幾年也不一定能定下來,等改開之後,也許自己就有活動的空間了。

(本章完)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