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9 布局黃金期貨(2 / 2)

“我一定不會讓陳先生失望的。”吉姆笑著說道,隨後又問:“陳先生,不知道除了黃金期貨,您有沒有其他投資意向,如果沒有的話,我這邊有很多回報率很不錯的項目。”

在接到朋友亨利摩根的通知後,吉姆就第一時間調查了陳誌文的所有資料,包括在美國的好市多、沃爾瑪大股東、香港的和黃、九龍倉、美的以及紅牛等等,他驚訝的發現,除了他不太清楚的香港地產行業,其他幾家公司,都是非常優質的,同時大概向業內朋友谘詢一下,就知道陳誌文的手中必然有著豐厚的現金流。

不管2億美元之外還有沒有多餘的資金,但隻是那幾家公司,便可以從其他商業銀行貸款獲得大量資金,這可是他想要的終極目的,榨乾客戶的所有價值。

“這就不必了,不過隻要這次合作愉快,以後有什麼項目,我可以優先找你。”陳誌文畫了一個天大的餅,他自然知道目前自己的分量,以未來的餅來吊住投行的話也是不錯的,至少如果成功了,也許能減少一點點利息,以十億美元資金借貸的期貨,少一點利息也是很大一筆資金。

“明白,我們絕對會為您提供最佳的服務。”吉姆點點頭說道,第一次就讓人家對自己大投資的確也不太可能,但問一問也沒損失,這類客戶,其實穩定性很強,如果跟一家合作習慣了,那一般情況下就不太會改變了,美國的投行經營了上百年,早就對人性了如指掌,很多超級富豪,與大投行合作多了,可能就無比信任了,甚至連很多手續都不走,就將錢送過來投資了。

當然,這不會是人家的大部分資產,同時,幾大投行在明麵上也非常重視客戶利益,哪怕偷偷摸摸坑客戶,至少表麵上要做的到位,他們可不是那些普通的對衝基金,如果真的名聲臭了,對自己影響很大的,因此,他們也非常重視客戶。

“那今天就這樣吧,如果下一步有消息,那我會再來這裡。”陳誌文說道。

“好的,陳先生。”吉姆點點頭說道。

接下來的半個月,陳誌文又通過其他關係渠道,分彆去了雷曼兄弟、高盛、貝爾斯登、德意誌銀行駐紐約分部、巴克萊銀行駐紐約分部等等十幾家全球頂級投行都走了一趟,每一家都畫了大餅,直接就是借入10億美元的資金,讓每一家都非常心動,然後拍著胸脯保證會給他最佳的優惠。

與這麼多銀行合作自然不可能,把他賣的也沒那麼多本金,最終隻需要選擇優惠最大的幾家就行了。這次做多黃金,是他這些年來布局中最重要的一步棋,在之前的所有投資,大部分都是為了這一天而準備。

實在是明年的黃金漲幅太香了。

在70年代之前,黃金一直和美元掛鉤,這是布雷頓森林體係的主要內容之一,各國皆以美元為外彙,全球交易以美元為單位,而任何人皆可以以美元去美國兌換黃金。

這個條例在二戰之時並沒有什麼問題,因為二戰期間美國本土除了珍珠島,其他地方並沒有受到戰爭威脅,大量資金和黃金皆流入美國,更不用說戰爭期間美國政府大發軍火及石油等資源的橫財,賣完德國賣英國,賣完日本賣中國……

二戰之後,亞歐經濟崩潰,美國持有的黃金超過了全球的一半,這也是布雷頓森林體係能夠成立的基礎,但隨著西歐日本等國家經濟的發展,他們賺到了不少美元,大量的黃金被兌換出去,最終到了1971年,美國政府一看,這家黃金快沒了,總統尼克鬆很快廢棄布雷頓森林體係,自此黃金價格放飛自我了起來。

1972年,金價到達66美元。

1973年,金價突破100美元。

1975年,金價突破180美元。

1978年,金價突破214美元。

前麵幾年還不算離譜,漲幅也算正常,這也是為什麼陳誌文沒有在78年之前投資黃金,因為投資回報還不如香港的地產,而到了1979年初,黃金價格也隻是慢慢的穩步上揚,華爾街各種看空的聲音不絕於耳,無數人不相信黃金還會繼續上漲下去,但事實即將狠狠的抽他們一個耳光。

300美元。

400美元。

500美元

……

兩個月就提高一等等級的價格,直到1980年1月,黃金最高峰到達850美元的高峰,才在美國總統卡特的強行乾預下,逐漸回落。

這其中最基本的邏輯,其實就是過去幾十年,全球的黃金儲備並沒有增加很多,而美元則被印刷出來太多了,在70年代之前那麼多國家包括歐洲各國都擠兌黃金,就是因為他們發現了這一點,最終美元不得不與黃金脫鉤,但仍然控製不了黃金的價格。

因為美元失去了標定,人們不相信美元了,直到後續美元與石油掛鉤,外加第二次石油危機之後油價暴漲,所有國家都需要美元,對黃金的需求反而不是那麼強烈了,外加美國政府乾預,最終在一年內就將黃金價格給打壓下去。

這種“黃金”機遇,在現代商業史上,也就隻有第三次石油危機的時候可以比擬了,那一次,油價暴漲了3倍左右,而且時間間隔更短,更適合做多。

至於馬上即將爆發的第二次石油危機,因為石油期貨還沒有誕生,沒辦法炒作,當然,類似他在第一次石油危機的炒作塑料的方法,其實也行的通,就是規模幾乎不可能做到十億美元級彆,而且有了一次教訓,那些化工、石油巨頭也不是傻子。因此,在投資回報上是遠比不過黃金期貨的。

價值這麼大的期貨合約,足以讓幾大投行重視了,這也不是幾天內就能快速決定的,在留下部分相關人員後,陳誌文便再次回到了香港。

(本章完)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