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死諫(2 / 2)

紅樓道爺 吃瓜子群眾 8341 字 9個月前

朝堂之上眾臣大驚,有官員上前查看。

其餘眾臣想著陳禦史的話,一個個都知道景文帝定然是又做了什麼錯事,讓陳禦史無法看下去,才會做出以死相諫之事來。

再想到都察院參與的三司會審,以及之前傳出大理寺有軍隊想要劫獄,兩相結合之下,眾臣又如何不知其中的關聯。

“陳禦史,你先走一步,聖上,身為天子竟然在應下三司會審時,派軍隊襲殺要犯,老臣以死相諫!”同為正四品的右僉都禦史,同樣是朝中老臣,也是陳禦史好友的張禦史大聲叫道。

他疾步向著另一根柱子撞了過去,官員們沒有想到他會如此做,等發現時他已撞在了柱子上。

景文帝此刻無法形容自己的心情,如果說之前賈薔將忠順親王府的死士所做之事在朝堂上公布,影響了他這個皇帝,讓他有可能成為千古昏君的話,那麼這會兒不用多說,他就是千古昏君了。

大朝會上有老禦史以死相諫,這種事隻有昏君當道時才會出現。

這是臣子無奈之下的最後反擊,皇帝的所作所為讓臣子厭惡到了極點,無法在皇帝治下為官了。

另一種比較溫和的方式就是辭官,但同時兩位老禦史都選擇了最激烈的方式,以死相諫。

自今日開始,景文帝的名聲徹底臭了。

“我大乾痛失良臣啊!”都察院洪禦史檢查了兩位老禦史的情況,發現皆已身死當場,他不由悲呼道。

“大乾痛失良臣!”文官中有官員相和。

漸漸的,越來越多的文官一起大聲悲呼起來。

從大殿內到大殿外,數千官員都聽聞了殿中發生的事,他們也發出了悲呼。

悲呼聲直衝天際,甚至就連身在大明宮的太上皇也隱隱有聞。

太上皇猛然站起身來,他快步走了幾步,更靠近了大門處,讓自己能夠聽的更加分明。

“發生了何事?”他轉頭向著戴權問道。

這時一名小太監快步跑了進來,顧不得失禮跪於太上皇麵前。

“報,金鑾殿內陳禦史與張禦史以死相諫,當場撞死在殿中柱子上!”小太監用最快的語速報道。

太上皇聽到這個消息,身子不由搖晃了兩下。

嚇的戴權連忙的上前扶住,生怕太上皇出什麼事。

“擺駕金鑾殿!”太上皇穩定了身形,沉聲發出了命令。

很快,太上皇就坐著鑾駕,由一群太監相隨向著金鑾殿而去。

景文帝這會兒早就失了方寸,他此刻無助的如同孩童。

夏守忠很想幫忙,但他根本沒有半點辦法。

眼看著金鑾殿內外,無數的官員放聲大哭。

他們在哭兩位老禦史,也大哭大乾的無能昏君。

忠順親王這會兒將頭縮著,生怕被人給盯上,他可不敢這會兒出頭。

其餘幾位王爺也不想沾上這等事,另外他們也不清楚具體發生了何事,更不想為景文帝擋災。

忠順親王有些後悔了,今日的大朝會就不應該參加,眼看著因為自己的案子,已鬨到了如此程度。

他的案子絕對是無法善了,他怕會失去目前的一切。

這會兒隻要有任何一名官員提議,眾官員都能夠將他當場生撕了。

大乾的大朝會,從來沒有發生過如此場景,田鄧兩位內閣大學士都沒有為景文帝說話,而是加入了悲哭之列。

“太上皇駕到!”一聲太監的呼聲傳來,緊跟著太上皇的鑾駕出現。

“太上皇,大乾無明君呀!”有老臣看到太上皇的鑾駕,這會兒情緒積累到了極致,也不在乎還有景文帝在龍椅之上,大聲悲呼道。

“大乾無明君!”有老臣出頭,其餘的官員紛紛悲呼。

“哎!”太上皇深深的歎了一口氣,他從鑾駕上下來,看著大殿內外的臣子。

這可是大朝會,除了京中的官員外,就連外地的官員也有不少參加了這場大朝會。

看大朝會上的場景,景文帝的名聲已臭到了極致。

如果沒有他這個太上皇的話,怕是眾臣已開始逼宮,要求景文帝退位讓賢了。

不要小看朝臣們,大乾采用的是內閣輔助君王的製度,這極大限製了君王的權力,在一定程度上讓大乾不會因為某個昏君而社稷崩潰。

在大乾真正遇到了昏君時,大臣們就可以通過逼宮來讓昏君退位。

太上皇這會兒可不能為景文帝解釋什麼,數千官員一齊說景文帝是昏君,那麼再怎麼解釋都是徒勞。

最為關鍵的,他必須快速解決這場麻煩,否則大乾皇家的名譽也會受到極大打擊。

“事情朕已知曉,景文帝派軍隊襲擊大理寺牢房,企圖殺死證人滅口,此等行為讓朕極為失望,景文帝禁閉於東宮,內閣代行君職,有重要事務送大明宮由朕處理!”太上皇沉聲宣布道。

如果有半點可能,他都不想如此做,將景文帝禁閉起來容易,如何讓景文帝出來就難了。

更為重要的,景文帝的孩子中,他沒有一個看的上的,比起景文帝更加不如。

至於其他的王爺,如果有的選的話,他當年怎麼會讓景文帝上位,實在是從矮子中選高個。

“太上皇聖明!”田大學士與鄧大學士齊聲高呼。

這兩位內閣大學士眼中發著光,內閣代行君職,這讓內閣的地位無限拔高。

“太上皇聖明!”其他大臣們也紛紛高呼。

太上皇處罰了景文帝,這在眾臣們的眼中就是一場偉大的勝利。

曆朝曆代出現了昏君,如何會有這麼快的處理速度,大臣們並沒有付出多少代價,就讓景文帝被禁閉,交出了手中的權力。

至於說景文帝如何處置,那就要看內閣與太上皇之間的商談了,當然,也需要給眾大臣一個交待,必須要讓眾大臣滿意才行。

(本章完)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