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走那些不肯和平共處的食人生番部落之後,流求公司在這片區域設置了近百個屯墾點。這些屯墾點每個約四五百人,都設在沿海或能航行小船的河道附近。除了屯墾點之外,礦山、伐木場等也多設在沿海和水路交通方便之地,這使得從海上進犯的敵人極易攻破這些防禦薄弱的地方。當下各個據點雖然挖了壕溝,也築了木頭柵欄,但由於火器配備不足,防禦設施和防衛力量對付野獸和小規模的襲擊沒有問題,但無法應對大規模襲擊。
實際上在屯墾點和廠礦選址的方案上,餘柱等人也是兩難。在這莽荒的叢林之地,要找到既交通方便又易守難攻的地方實在太難。既然“魚和熊掌不可兼得”,流求公司高層在反複權衡之後,便將交通方便作為首選,以使經濟快速發展。隻有強大的經濟實力和軍事工業,才能建設一支強大的海軍,才能禦敵於海上。之所以這樣選址的另一個原因則是,當下開發建設工作量十分繁重,根本沒有多餘的人力和物資來架橋修路。這兩項基礎建設雖然重要,但耗資十分巨大,也並非急需事項。
招俫上島的六萬餘人雖然以青壯居多,但仍有一部分婦孺老幼,實有壯勞力隻有五萬餘人。這五萬人中,有一萬五千人在礦山和工廠。當下流求公司已有了七個煤礦、五個石灰礦、三個鐵礦和一個海水鹽田。在基隆附近也建了焦煤廠、煉鋼高爐和水泥廠、農具廠、兵工廠等工廠。由於不管是民用還是海軍建設,都需要大量的船隻,故造船廠人數最多,足足有三千名工人。
從事農業生產的有三萬五千人,其中漁民三千餘人,由新成立的漁業公司統一管理和營業。實際上流求公司控製的近海水域,根本就容納不了這麼多漁民,要捕到魚必須前往周邊水域或島南端的近海,最遠處甚至要到小流求遠海,這便有一定的風險了。這風險來自兩個方麵,一方麵是可能遭遇台風等惡劣天氣船翻人亡,或者因為迷路而無法返航,另一方麵則可能遭遇到搶劫。劫匪不僅是海盜,也可能是其他漁民甚至是過往的商船。茫茫大海上並沒法律的約束,許多海上討生活的人都是無法無天。
流求公司高層堅持這樣做的原因其實很簡單,一是通過漁民逐步探索流求島周邊海域,二是培養海軍的預備役人員。這些漁民進行了軍事編組和訓練,船隻也進行了強化並配備了武器,通常以連排為單位活動,被稱之為海上民兵,根本不懼怕小股海盜。在有大股海盜出沒的海域捕魚,則有流求公司的海軍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