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瞅著地平線方向升起的煙塵,楊文安知道那是綿竹方向的霹靂軍援軍正在趕來,不禁開始焦慮起來。此時他手下的三千名士兵大部分已經到達,如此大的兵力優勢卻拿不下眼前的小堡壘,這讓他如何向叔父楊大淵交待?他的身後還有虎視眈眈的蒙古騎兵。雖然劉黑馬聲稱派忽都率一千騎兵來與其合攻綿竹,但明眼人都知道蒙古騎兵並不是負責攻堅的,而是充作督戰隊的。忽都雖然在忽必烈的嚴令下會與新附軍密切配合,但肯定不會去攻打堅城利堡。一則是騎兵的任務本就不是攻堅,而是野戰;二則他實在是吃夠了火器的苦頭,即便要攻堅,也得讓新附軍把堡壘的彈藥消耗得差不多才能上陣。
楊文安一邊央求忽都派騎兵前往下遊,看能否尋隙渡河,以繞擊霹靂軍身後,一邊咬牙命令鐵人軍準備出戰。遼、金、西夏、蒙古人等北方遊牧民族都有重甲騎兵,缺乏良馬的宋軍則發展了重甲步兵,比如嶽飛手下大名鼎鼎的背嵬軍便是重甲步兵。楊大淵也有一支四百人的重甲步兵,乃選高大士兵精訓而成。這些重甲步兵除雙眼外全身皆被鐵甲覆蓋,全身鐵甲重達八十斤,可以抵禦刀箭攻擊,也叫鐵人軍。鐵人軍戰力強悍卻耗費巨大,楊大淵視為決戰利器,尋常情況根本不會出動。此次讓楊文安領了兩百人前來,足見其對此戰的重視。
新附軍人數眾多,短時間內便砍倒了大片樹木。他們先是用圓木在河岸立起了柵欄,以擋住堡壘射來的霰彈,又冒著炮火將製好的簡易浮橋架在水麵上。要說在堡壘正對的河麵水淺又隻有十餘米寬,對精通攻城器械的新附軍來說,架浮橋並不是難事。做完這些準備之後,楊文安命抬著巨型揗盾二百名士兵走在前麵,緊隨其後的是扛著短圓木和土袋的二百名士兵,接下來則是二百名弓弩手,最後麵是二百名鐵人軍。為了幫助鐵人軍爬上河岸,還為他們每人配了兩名輕裝步兵。
為了在霹靂軍援軍來到之前一舉拿下堡壘,這一次進攻楊文安共在這狹窄的區域投入了一千人,一時間河灘上到處是新附軍士兵。看著下麵黑壓壓的敵人,堡壘上的霹靂軍自然是拚命地開炮和投擲手雷。簡易浮橋搭建後,蒙軍沒有了阻攔,奔跑的速度快了不少,隻挨了兩輪炮便衝到了炮火死角處,而巨型揗盾也擋住了不少霰彈,故傷亡反而沒有前兩次嚴重。行動遲緩的鐵人軍雖然挨了三輪火炮,但則隻損失了幾人,除了因為巨型揗盾的保護外,也是霰彈的威力不足以擊穿鐵甲——守軍並不知道這些人內著重甲,也出於節約彈藥的考慮減少了裝藥量,因為火藥已經消耗得差不多了。
在弓弩手的掩護下,逼到堡壘近處的新附軍並沒有遭受到多少反擊,因為守軍的手雷已經耗儘,零星飛來的火槍子彈也被巨型揗盾擋住了大部分。這些新附軍先是將短圓木扔到了牆邊,引爆了剩餘的地雷,又將土袋履蓋在了木頭堆上,竟然形成了一條通往堡壘牆頭的斜坡。這堡牆不過七八米,幾百人要填出一條通道也是容易。看著新附軍士兵沿著斜坡朝堡壘爬來,守軍再也顧不得射避箭矢,紛紛拿起刀矛拚命阻止敵人。隻不過堡壘之中的霹靂軍士兵不過二十餘人,沒有了火器那裡能對抗幾百人,故不過片刻之間新附軍便衝上堡牆,將牆頭上的霹靂軍士兵屠戮得一乾二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