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吃有喝,誰犯得著把腦袋彆到褲腰帶上,去乾那種搏富貴的買賣?那是那些貴族老爺們做的事情,跟普通的牧民沒有半毛錢的關係。
而且現如今這草原之上也沒有跟之前的傳聞一樣,限製牧民們放牧,隻不過是為了避免部落之間的衝突,相互劃分了範圍。
接下來便是京城大考,因為前一次學子們鬨出來的風波,所以梅殷這一次嚴陣以待,不管再小的事情都是親自過問,因此一切事情進展的井然有序。
這次考試的時間隻有一天,但是難度可不低,光是各種各樣的問題,就有幾十個,考的就是一個活學活用,這可是把那些死讀書的學子給難倒了!
揭榜之日,情況有所改變,北方學子這一下占了將近六成,餘下的四成則是南方學子,這一點當然可以理解,因為北方相對比較貧困,所以很多學子平時還要務農。以此對於很多現實存在的現象都是深有了解,所以做起考題來要容易的多。
而此時朝廷調查的結果出來了,給出的解釋就是沒有徇私舞弊之事,之所以會出現一邊倒的情況是因為官員們的文風偏好,以及相互之間的師生關係所造成的結果。
因此之前的成績也算是做數,將兩榜成績合為一榜,做出綜合評定,北方學子占三成,南方學子占七成!
與此同時朱允熥還專門下旨,將會撥款白銀五十萬兩,在北方各大城鎮建立學府,將會由漢林學士,親自前往講學,每三年輪換一次!
消息傳出之後,北方學子的不滿情緒也變淡了許多,不管怎麼說,這一次朝廷給了他們這個重考的機會,而且還撥下銀子,振興北方文教之事。
這對於這些學子而言,目的也算是達到了,都是不少人也覺得實學對北方學子而言非常重要,於是不少讀書人分分情願請求將實學定為常例。
朱允熥自然是順水推舟,答應下來一場危機被化解於無形之中,雖然說南方學子有些不滿,想要借機鬨出一些事情來。
可是他們那些老師以及家中的官員長輩可不傻,之前朝廷調查南北榜之事,其中說的很明白,出現那樣的結果是因為官員們的文風偏好。
這就是一種明顯的警告,如果這些南方學子還不知道收斂的話,將來朝廷就會借此出手,因為皇帝的態度非常明確,就是要推廣實學。
大勢所趨之下不得不低頭,因此這些南方學子剛剛起了一個頭便主動的偃旗息鼓,不再提此事。
而朱允熥擇日命令報業總局這邊,堪印實學書冊,報刊發往各地,一來是查缺補漏,二來也是讓學子們對於實學有一個深入的了解。
一時之間在大明上下掀起來了一股學習實學的熱潮,連普通百姓也參與其中,原因很簡單,這東西可以幫他們賺錢啊。
這實學之中講的道理深入淺出,隻要腦子不笨願意去多想,就能夠從中領悟到許多賺錢的法子,比如說硝石生冰,如何種植玉米紅薯等等的法子,全部都有講。
隻是這樣一來就引起來了不少讀書人的反感,在他們看,這些東西就是那些吏員們應該操心的,他們將來是要當官的,學這些實學難道將來要事必躬親嗎?
要真是這樣的話,當官還有什麼好處呢?可是老百姓不管這些,對於實學的興趣遠遠高於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