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這時又有什麼主意了,說給咱聽聽。”
朱允熥搜索片刻之後,然後緩緩的說道。
“聖人的學問已經被後來者解讀了無數次,有著不同的解釋,光是這一點還是不足,現在科舉改革隻是打開一個口子,隻要這件事情能成。那麼接下來完全可以利用報刊,把這些聖人之學拿出來,讓他們自行去討論,終歸能夠從中找到一個好法子來。”
其實他心裡麵很明白,想要讓這些官員們儘可能的減少貪腐之事,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他們有一個目標,這個目標要定的相對高一點,說白了就是類似於個人的追求。
朱熹所提的那一套存天理,滅人欲,說句不好聽的話有些太過於想當然了,是人就有欲望,這欲望也有好有壞,就比如說那些清官也是有欲望的。
如果沒有這些欲望做動力,這些清官也不可能做到長時間的嚴於律己,因此目標提得太高,時間長了人們觸摸不到,慢慢就會往下滑。
至於朱允熥對於明朝之時的各種學派也不了解,既然如此,將來到了合適的時候就來他一個百家爭鳴,讓這些讀書人們自行去討論,說不定會有所得。
朱元璋皺起眉頭來,考慮了一陣,這才說道。
“當年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從此讓漢朝有了四百年的江山,如今這儒家已經成了氣候,你現在想要做些什麼也跳不出來這個圈子來。如果要是搞得不好,很有可能會埋下隱患,這件事情可不是那麼簡單的,一定要想清楚以後再做,否則的話貽害無窮。”
老朱對這個問題看得非常清楚,為什麼孔子的學說到後麵一改再改?說白了,這就是當權者和讀書人之間的妥協達成的結果。
這些讀書人將儒家經典修改到符合統治者需求的地步,而統治者則是把管理的權力交到他們的手中,當然這個過程是非常長的。
朱允熥現在自然是感到了這一點,因此他歎了一口氣說道。
“這古時候儒家還強調君子六藝,到了現在這些書生大部分都是手不能抬肩不能扛,整天隻知道讀書,身上少了一股血勇之氣。從明麵上看或許是好事,可是與國家而言則是有些不妥,一旦遇到危難之時這些讀書人如何能夠擔當大任?”
而朱元璋對此則是有不同的意見,他輕輕搖了搖頭。
“下麵的官員本事太大了,你這個皇帝就會睡不著覺了,自古以來權臣還少嗎?你想改革咱不反對,但是有時候不要太過於想當然了。”
這明顯是一句警告,朱允熥心中卻是苦笑一聲,有些事情怕就不來了嗎?這個國家要靠這些讀書人去幫助皇帝管理,要是這種狀況不改變,之後埋下深深的隱患。
貪腐為什麼止不住?還是因為官僚作風太嚴重?當官的覺得很多事情都是理所當然,這就給了下麵的人上下其手的空間,官場之上有誰不知道?
不過朱允熥並沒有開口辯駁,這是心中在考慮著接下來要怎麼做,才能夠達到一舉兩得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