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熥雖然有自己的打算,可是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裡。
對於這個道理,朱元璋自然是心知肚明,所以他也要做好自己的準備。
休息兩日。
朱允熥上書,請求讓報業總局撥出一筆銀子來建立圖書局,召集一批文人,通過報紙來聯係各地。
雖然元朝對於漢人的文化控製的很嚴,可是不少大家族都是有相當藏書在家中的,這些文人就是前往各地抄書,然後送回京城,收錄到圖書局中。
朱元璋看到之後,當下大筆一揮同意了。
於是在報紙之上就多了一幅版麵,上麵刊有興我華夏,傳承永續的文章。
主筆之人自然就是解縉。
他妙筆生花,曆數自古至今幾次外族入侵,差點導致華夏一貫傳承斷絕,為了預防這種情況出現,朝廷準備花大筆銀子收錄天下讀書,並且列表作傳!
所有參與此事的家族以及文人都會名列其上。
這可是妥妥的名流青史!
而且朱元璋還專門下旨,不管你是什麼書,隻需要報與朝廷,若是其中有違禁內容的,隻要不散博,便不會入罪。
這就算是上了一道保險。
作為馬上打天下的皇帝,朱元璋是有這樣的胸襟的。
更何況作為一名盛世君主,為整個華夏買個保險,哪怕是做出一些讓步,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每個讀書人聽說此事之後都是心中激動不已!
紛紛派人前往報館說明自己家中藏書有哪些,一時之間傳的大明上下無人不知。
而解縉作為主筆者,從翰林院招納了不少有識之士,這其中便有永樂年間赫赫有名的三個名臣。
楊溥,楊榮,楊世奇,並稱三楊。
要做一個嚴謹的傳世名作,短時間拿不出來,可是梳理出來一些民俗傳記以及科普之用的世俗之作,那還是很簡單的。
很快,一個月之後,便有文章陸續的被發出。
其中無論天文地理,民俗傳說亦或者是各種發明創造,隻要是有益於民生的,都被刊登於上。
皇宮。
朱元璋手裡麵拿著報紙晃了晃,看向麵前的朱允熥:“你如今大張旗鼓搞這件事情,而且這上麵說的東西又雜又亂,跟咱說說,你是準備做什麼?”
很明顯,他已經意識到這件事情背後必定大有文章。
聽到問話,朱允熥便開口說道:“我大明百姓數千萬,能夠成才者不計其數!隻是有些人有困於出身,所以埋沒其才!於是我便想到了這個法子,也希望普通人之中也能夠出一些有本事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