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趙勉的事情就是一個名稱,朝廷之中有不少人參與其中,而且還有不少勳貴也攪和了進去。這些人已經自成一股勢力了,趁著他們羽翼未豐,就應該下重手懲治,否則的話將來恐怕會悔之晚矣。”
朱允熥對此早就有了預料,說老實話,這皇帝的確不好當,下麵人誰都不是傻子,不要說各個藩王,不清楚朝廷接下來會做什麼,但凡讀過兩本史書,就不難猜出來。
立國之初,為了穩定天下,分封藩王這是無奈之舉,同時也是論功行賞,安撫眾心,可是如此一來,必然會造成中央的權力被分散到各個王爺手中。
因此等到天下穩定之後,朝廷進行削藩是必然之事,按照正常的曆史行進,朱元璋不會這麼快下決定,但是朱允熥的橫空出世讓朱元璋雄心大起!
短短時間之內,國庫充盈而且還沒有缺糧之憂,典型的一副盛世景象,尤其是朱允熥這個皇帝在民間被傳的神乎其神,可以說名聲已經能夠跟他這個開國皇帝相比肩。
而且朱允熥做事情向來都是謀定而後動,這也讓朱元璋對他大為放心,因此就像趁著自己還在世的時候,將削藩一事給做成了。
不要說老朱對自己的兒子們好,就不會做這樣的事情,那是有些扯了,就算是在曆史之上,朱允文登基稱帝,在他身邊的那些大臣,那可是朱元璋親自安排的。
齊泰,方孝儒以及黃子澄他們有什麼主張朱元璋怎麼可能不清楚,因此在他去世之際,專門下令各地藩王不得奔喪,同時將邊關的軍隊抽調輪換。
這就是為了給朱允文掃清障礙,隻是朱元璋沒有想到朱允文拿著一手好牌打了一個稀碎,尤其是長興侯耿炳文的死,徹底讓那些勳貴們寒了心。
朱允文這個皇帝對於文官太過於倚重,對於武官則有堤防之心,反觀朱棣那邊則是正好相反,隻要帶點腦子,這些勳貴就知道該怎麼選。
因此如果把靖難之役的結果,全部歸咎到齊泰等人的身上,也是不公平的,這就跟當年的北宋王安石變法差不了多少,政令不通以至於功敗垂成。
朱允熥也是當上了皇帝之後,才逐漸的感覺到很多事情跟自己想的完全不一樣,原本他覺得隻要朝廷之中君明臣賢,那麼大明將來必然會一片太平景象。
但實際的情況就是他這邊在做事情,但是文官集團那邊確實想要插手進來分一杯羹,這裡麵的原因非常複雜,不能用單純的對錯去界定。
更多的時候是在爭奪朝廷的權力分配,這才是最根本的東西,因此想到這裡,朱允熥這才開口說道。
“就算是過得了這一關,今後這些人還會聯起手來,若是今後有不孝之人,登基稱帝,那麼必然會出現兩種局麵。一種局麵便是皇帝的權力被架空,另外一個就是皇帝與群臣之間出現對抗,這種事情恐怕是難以避免的!”
朱元璋聽到這話,當即臉色就是一變,沉默許久之後歎了一口氣。
“君王與士大夫共治天下,這句話說的一點都沒錯,隻是皇帝隻有一個,但是士大夫卻有一大群,你既然想到了這一點,有沒有什麼法子解決此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