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秋雨比往年的要遲,而且也是淅淅瀝瀝仿若梅雨天氣一般,絲毫沒有秋日的大氣。
紫禁城樂誌齋二樓的窗開著,徐徐微風吹入,擺在窗口的君子蘭微微蕩漾。
朱允熥坐在寶座上,身前是部閣臣督察禦史等,眾臣都被賜了座,君臣私下裡的小朝會,少了幾分肅穆多了幾分隨意。
“皇上,臣這幾日看各地的秋收奏報,儼然就是豐年啊。”戶部侍郎候庸笑著開口,戶部的老尚書傅友早已老邁,朱允熥體恤優渥老臣,一直讓他掛著尚書的頭銜,不過他已是撒手掌櫃的,戶部的事全權都是候庸在管。
聞言,朱允熥端著茶杯笑道,“是啊!若是湖廣等地豐收,朕也就是一般的歡喜。可今年河南山西山東都是大豐收之兆,就連河北,在除去遼東都司的軍糧之後,也有結餘!”
秋收是國家一年最重之事,更是百姓一年最重之事,此時君臣都是喜色溢於言表。
“皇上,您大概是忘了!”曹國公李景隆起身躬身開口笑道,“遼東沈王遼王還有燕王那邊,您在今年年初的時候下過聖諭。許他們除了衛所的屯田之外,可以招募人手開墾荒田。”
“那邊雖說是苦寒了點,可今年風調雨順的,總會有點收獲!況且,您還沒算上高麗呢?”
“你倒是好記性!”朱允熥讚許的點點頭。
大明朝在北方最大的支出,其實就是這些邊軍的糧餉。往年時候都是朝廷從南方調集糧餉的缺口運送過去,長路漫漫人吃馬嚼,耗費不知道要增加多少。
如今不用貼補,裡外裡一算可是好大一筆的數字。
“皇上!”兵部尚書茹瑺猶豫片刻開口道,“征糧的時候,能不能給高麗留點兒?”
頓時,群臣臉上的笑模樣變成了詫異,都十分不解的看著他。
茹瑺起身,“右柱國上將軍平安駐守高麗,今年光是在高麗鎮壓叛亂的行,就給兵部發了四次。這還是還是有記錄的。其他小打小鬨的,三五百小股叛亂,還沒上報過!”
說著,他又看看朱允熥的臉色,“高麗如今,畢竟也是大明國土。推行漢化頗有成效,士人也大多歸心。可朝廷每年的錢糧要得太狠了,所以民間衝突”
“皇上施人政於天下,獨棄高麗耶?”
“少要些錢糧,多給高麗人留些果腹,想必他們也能感恩戴德。”
殿寂靜無聲,臣們微微附和點頭。而參與小朝會的武職官員們,則是多有不忿。
他們的眼神,都被朱允熥儘收眼底。
武臣們還真沒把那地方真正當成過的大明國土,就拿鎮守在那邊的大將來說。早先傅友德在世時,還對當地百姓多有寬容。等平安去了,那就是個活閻王。
還有封在樂浪(平壤)的韓王,更是一言難儘。
“吏部!”朱允熥開口道。
淩漢馬上起身,“老臣在!”
“高麗總是軍管的話,威壓太過。”朱允熥沉吟著說道,“回頭你看一下,選一些人去那邊為官。既是大明的土地,就要一視同仁。不然,仇恨這東西一代傳一代。既要有威,又要有德。”
“當地的士人你們甄彆一下,能做官的,給官職,懂嗎?”
淩漢人老成精,自然明白什麼意思,笑道,“皇上聖德,澤被四海,臣回頭馬上就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