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大爺每天的工作就是早晨八點開車準時來監獄打卡巡視一圈後就坐在辦公室等下班,對監獄裡的一切事情都是漠不關心。。
一把手是這樣的存在,那麼二把手又是什麼樣呢?
這所監獄的二把手也就是安全總管是從一線部隊調回來的保羅-普利姆中校。
這可是有戰爭經驗的猛將悍將,讓他到這裡對他是一種嘉獎。
但是可能這哥們是受到戰爭心理創傷過於嚴重需要彆的物品來緩和情緒,於是他到了監獄後每天的工作就是‘品酒’。
換一種說法就是:這哥們是個‘酒蒙子’。
一把手二把手都這樣,德國又沒有標準的戰俘營管理模式,那些‘朝氣蓬勃的新銳’該怎麼管理戰俘營呢?
製定監獄規則實在太麻煩,最後他們決定:嚴格按照《日內瓦條約》執行!
營地裡保證一切戰俘們的通信權利,所有戰俘可以隨時跟家裡保持聯絡;家裡寄送的物資、金錢決不克扣——隻要不運武器進來就不管;定時邀請紅十字會成員來給戰俘們體檢以及給他們贈送香煙、零食等物資;嚴格遵守《日內瓦條約》沒有任何強迫勞動的行為;每天除了三次點名的時候所有戰俘自由活動;同時給戰俘提供劇院、公園、運動場等設施,保證戰俘們有足夠的文娛活動;如果不滿意戰俘營的夥食可以自己做飯不吃食堂——有了紅十字會提供的物資,那些戰俘吃的比德軍守衛吃的好n倍;監獄二把手每天哪來的酒喝?戰俘們自己釀的……
至於刑訊逼供之類的事情在這裡更是不可能發生的!
這裡最扯淡的事情是什麼?
這裡不是軍官戰俘營嗎?
這裡還允許被俘軍官保留自己的勤務兵照顧他們的生活幫他們洗衣做飯端茶遞水,沒有勤務兵怎麼辦?自己出去雇一個去。
沒錯,按照《日內瓦條約》,這個戰俘營裡的戰俘可以在德國士兵的陪同下出去溜達的,這也導致戰俘營山下的小鎮風俗業發達空前繁華,戰俘和當地小鎮姑娘‘談戀愛’的事情多不勝數。
不黑不吹,這些戰俘沒被俘的時候過的日子都沒有在科爾迪茨戰俘營裡過的滋潤!
在那個監獄最大的風險是來自於誰?
還真不是德國人,而是他們的盟軍戰友!
由於這裡有盟軍各國的軍官戰俘所以也就有了戰俘派係,估計確實是這裡的生活太閒了,他們沒事就發生戰俘內訌。
那些盟軍之間真的沒有那麼團結
法國人瞧不起英國人敵對猶太人(二戰真不是為了保護猶太人);英國人和波蘭人瞧不起法國和荷蘭早早投降(荷蘭其實隻打了四天就投降,比法國快得多);荷蘭和法國則瞧不起波蘭——你們國家都沒了憑什麼笑話我們?順便所有人都瞧不起比利時人——羞於跟你們這些烤貓吃的玩意在一個屋簷之下。(ps:德國曾經抓到過兩名比利時軍官,當時被捕的時候倆人正在那裡烤貓吃,這事兒當時在歐洲傳的挺熱鬨。)
而且同一個國家的戰俘也不是鐵板一塊。
就拿英國來說吧,貴族學校出身軍官瞧不起普通學校出身的軍官,普通學校出身的軍官又瞧不起‘泥腿子’……
最關鍵的事情是——德國高層真不知道這個監獄是這個樣子!
在他們的想象中,這個監獄應該比彆的監獄更加的嚴格更加的殘酷更加的保險!
他們對這裡期待甚高,想要從這裡的戰俘身上獲取更多的情報,於是把越來越多的高級戰俘和身份特殊的俘虜關在這裡,比如說什麼丘吉爾的外甥羅米立;印度皇帝喬治六世(也就是英國女王的爹)的侄子拉塞爾勳爵;英國名將道格拉斯-黑格的兒子喬治-黑格等一大堆身份顯赫的貴族戰俘都被送到了這裡進行關押。
而這些人到這裡後沒多久,科爾迪茨戰俘營的還爆發了一次大型暴動!
這次暴亂即跟反fa西斯無關,也不是什麼民族主義。說出來原因……
說出來能讓人感覺到莫名其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