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家的孩子,要送到他們胡家村來學醫,這事王老太太也沒辦法做主。
把這事跟胡村長等人說了,胡村長又將村民們召集起來,說了最近的打算。
“村子裡的日子眼見著好了,我們就想著在村子裡辦個私塾,也不求孩子們考出什麼樣,可以識個字,算個數,出門在外不被人忽悠,就算是好的。”胡老太爺語重心長道,“孩子們終歸是要走出去的,不可能跟著我們老一輩,一直窩在這大山裡,一旦走出去,識字的和不識字的,那差彆待遇可大了。不說彆的,就說掙的錢,那就天差地彆。”
乾力氣活的,在外麵一天20文, 30文,還算是多的。
要是那些識字認字的,找個賬房先生的活,一天上百文不止。
若是孩子們能走得更遠,聽說在府城,甚至是都城,那些地方的工錢,乾力氣活的都有200文不止。
胡老太爺也就年輕時候,去府城參加過進士初考,當時沒考過,心灰意冷就回了家鄉。
考過了,就可以去都城參加正式的進士考試,想必都城的繁華一定超過他的想象。
“除了私塾外,我們也給胡大夫說好了,他願意在私塾旁邊開個醫學館,孩子們可以一邊學文,一邊學醫。”胡村長也補充道。
說起這些打算,村民們也早有耳聞,現在聽他們正式宣布,紛紛表示支持。
以前他們也不是不送孩子去讀書,那時家裡窮得揭不開鍋。
從前,老王家是最窮的人家,他們也富不到哪裡去,最多是能比老王家少餓幾頓飯。
胡三嬸說:“老太爺,村子,你們怎麼說我們就怎麼做,這麼多年了,你們也沒坑害過我們不是?”
這話說的不太好聽,但也是實話。
胡老太爺溫和笑笑:“想讓孩子們多學些本事,是父母之常情。今日邀請諸位到這裡,是還有一事需征求你們的意見,我們開設私塾,本是為了本村孩子們的成長,若是有外村的人,想把孩子送來學文學醫,你們可願意接納?”
村民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問道:“為什麼不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