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堂的事,村裡人都儘可能沒麻煩老王家人,缺點錢財,大家湊來湊去,也就湊齊了。
哪裡需要木工、泥瓦匠,他們也各自去找相熟的人。
隻不過到了最後一步,他們也不得不讓老王家的人來處理。
現在整個胡家村,能管請夫子這件事的,除了老王家的人,就隻有胡老太爺。
胡老太爺也就是個老秀才,他性格純直,自從年輕時進士落第後,他就與從前的那些考生學子沒了聯係。
貿貿然上門,請那些人來做夫子,也不是不可以,能不能成功卻是未知。
胡老太爺曾道:“若是為了孩子們,彆說是讓我舍下這張老臉,就是將我家中錢財儘付,也未為不可。”
在胡老太爺看來,村裡人能有將孩子送去學堂的覺悟,這就說明,他們曾村很快就要起來了。
村子裡幾十個孩子,約摸有四十幾個將要去學校,剩下的要麼年紀太大,要跟著家裡做事,要麼就是女娃娃。
因為村裡出了個小阿玉,大家都不反對送女娃娃去學堂。
反正是自己村的學堂,村裡又會幫忙交束脩,他們隻負擔其中很少的一部分,不學白不學。
隻可惜那些女娃娃,自己不願去。
“學了又有什麼用?”年紀大的女娃娃說,“王家的阿玉這麼聰慧,聽說在鎮上大家都喜歡,可她學了那麼多,以後還是不能像其他男娃娃一樣去科考,那不是白費錢嗎?”
也有年紀小的女娃娃說:“比起讀書,我還是更喜歡女紅,我娘說了,女孩家多學點縫縫補補的本事,日後到了婆家才不會吃虧,不會被看不起。”
他們家雖然條件好些了,有了點家底,可那都是攢著,要給家裡的哥哥弟弟們成親用的。
怎麼能拿給她們破費?
她們以後嫁得最好,也躲不開是嫁給農戶。
讀那麼多書,確實沒有多大用處。
人家王家不一樣,王家出了個秀才,他們家就免了30畝的稅,日後也不用再參加徭役,又能省下不少錢和人力。
將這些錢再拿去買地,或者給阿玉當嫁妝,可都有底氣。
胡老太爺原本對於女娃娃讀書還有些排斥,他是讀過聖賢書的人,曾經教導的那些夫子大多迂腐,對女孩子頗有幾分看輕。
就連胡老太爺,思想也並不完全開明。
還是王老太太特地跟胡老太爺說了一番,再加上他們家的阿玉確實造化不凡。
後來胡老太爺才認為,反正不過是多給幾個孩子布置桌椅的事。
若真有女娃子學了知識,能給一家人的風氣改善改善,那也是莫大的好處。
胡老太爺也曾挨家挨戶去遊說,但效果並不太好,他便也不理會了。
各家有各家的造化,管的太過,反而遭人厭惡。
王老太太找到胡老太爺,告訴他張大人介紹的夫子,可能要不了幾日就到了。
胡老太爺心裡的石頭才落了地。
張大人找的那些夫子,肯定要比他自己認識的同窗要好。
其實胡老太爺也算不得差生,隻是進士的位置就那麼多,彆人上了,其他人就得下去。
“這眼看就要農忙了,過了這農忙的一個月,希望那些夫子都能到。”胡老太爺盤算著,“我看其他私塾學堂,都分了小院,一堂設三院,一院設兩夫,我們也按著這麼來。隻是孩子們太多,若隻有六個夫子,怕是會累壞了夫子們。”
事關學堂大事,胡老太爺早顧不得什麼不跟女子說話的規矩。
這一年多來,胡老太爺對王老太太的看法,早已有了巨大改變。
自然少了一些迂腐顧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