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昌國的科舉製度,經曆了多次改革,最新的製度自然是明華帝規定的。
童生考完就是秀才,鄉試考完是舉人,會試考完是進士,殿試考完就出三甲。
無論是童生考試,還是鄉試,都是不論人數隻論分數。
試卷由鄰近州郡共同出題,出題比重和所涵蓋的內容,每年都會在將開考的前兩月下旨規定。
送旨官會派人監督當地州郡官員,出題、開考、落卷、批改、公布公示等流程都會進行監督,直到全部考試圓滿結束。
考試期間,送旨官手握聖旨,可越所有官階監督州郡,擁有極大權利。
因此,送旨官也是算是個肥差。
考生們隻要考上了所核定的分數,都能夠被錄取,擁有進一步考試的資格。
人少不添,人多不減。
所以在此期間,考生們都很樂於在條件允許的範圍內互幫互助。
包括分享各種考試信息。
若是要花錢的,就另當彆論。
除了王六郎之外,王三郎、王四郎、王五郎、王七郎都忍痛拿出了銀子,向王二郎買了一份,拿回去謄抄。
王五郎之前還想著,等到王三郎抄完了,再拿一半的銀子出來,從王三郎那裡謄抄。
在王三郎謄抄的時候,王五郎就把這個事兒跟他說了。
王三郎立刻答應:“那當然好了,我就能省下一半!”
結果王二郎不知從哪裡冒出來,幽幽地說:“要知道這考試內容,可是失之毫厘,謬之千裡,一個地方抄錯了,可能意思就大變,能考高分的,說不定是個零分。你們分享的精神是好的,但要是後麵抄錯了,想要再借我這個對一對,那可是不行的了。”
一席話說完,王三郎頓時把試卷捂住,對王五郎說:“去去去,一邊等著排隊去,彆耽誤我謄抄!你這個人就是心思不對,要把這個心思放在學習上,何愁考不好啊?”
王五郎:“我……”
以前怎麼沒發現,三哥也這麼腹黑的?!
躲在後麵的王四郎和王七郎對視一眼,假裝沒有來過這個地方,全都默默離開了。
王二郎負手走了,深藏功與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