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伐吳?伐魏?(2 / 2)

他要為自己的二弟複仇,要為讓孫吳的背盟付出代價,兵發江東!

曆史上對於夷陵之戰評價也頗多,但大多數都相對偏頗。

比如若論三國時期“以少勝多”的戰役,官渡赤壁之後便是夷陵。

比如此戰最著名的一個“連營七百裡”的評價來自於完全沒參戰的曹丕。

但截止到夷陵之戰的時間點,曹丕從未有過領軍經曆,此評價有輕佻之嫌。】

又回到夷陵之戰了。

不過也早就已經習慣光幕如此做派。

關羽瞧了眼大哥:“兄長,怒而興兵乃大忌。”

劉備則是沉默了下道:“雲長先去,翼德後喪,如何能不怒?”

兄弟三人彼此對視一眼,是啊,幾十年金蘭,又如何能不怒?

“按光幕此意,至少大哥輸的也沒那麼慘。”

張飛笨拙安慰自己的大哥,又引來一記眼刀。

一戰葬送季漢三興的希望,如何不慘?

【公元221年,在劉備下令之後,蜀漢內部對於伐吳的意見也並不統一。

丞相的意見總體來看應該是趨向於反對,因為在夷陵之敗後曾感歎:

“法孝直若在,則能製主上,令不東行”

但因夷陵之戰前丞相兄長諸葛瑾來信調停說和,為了避嫌就隻能閉口不言。

趙雲明言反對,認為曹丕才是真國賊,不應置魏伐吳,戰事一起就不是想結束就能結束了。

黃權意見委婉,認為也不應該伐吳,但老大你真要打的話,派我做先鋒吧。

最終的任命是丞相治成都,趙雲都督江州守後方,黃權督江水北軍禦魏,劉備親至江水南前線。】

張飛左瞧瞧右看看,用肩膀碰了碰旁邊的趙雲:

“子龍,你說該不該伐吳?”

趙雲實誠,仔細思考一下還是道:“與光幕中意見相同,曹賊才是大敵,滅曹賊則憂患自解。”

“統則以為,吳,當伐!”

聲音來自於龐統,看到眾人都看過來,他繼續道:

“賊強而漢弱,孫吳乃兩麵三刀之輩,新叛荊州,倘若伐曹而不顧江東,那隻需曹賊允以重利,江東安不複叛?”

而且什麼叫做法孝直若在?他龐統也精謀略好不好?龐統盯了一眼孔明道:

“伐江東而引曹賊,若統在,定為主公定一火中取栗的良策!”

好像……也確實是這個理?至少張飛便被說服了:

“子龍說的也沒錯,可曹賊不好打,而且即使僥幸把曹賊打的急了,萬一那曹丕如碧眼大舅哥一般沒臉沒皮,效仿他來個大吳魏王,兩項夾擊豈不是危矣?”

張飛這個大吳魏王讓眾人的一下有點猝不及防,但沒臉沒皮這個評價好像也……

眾人不說話,劉備就當沒聽到,隻是半誇半安慰龐統:

“士元之才早已舉世而知,鳳雛之名四宇皆響,漢室大業,還賴士元。”

龐統這下反倒有點不好意思了。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