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棄船而登岸,豈不是將水路白白讓與那陸遜?”
劉備撓撓頭:“若是發現那孫吳水軍來襲,複令上船即可。”
關羽痛苦的搖搖頭:“兄長,船行無聲,何必日襲?”
“以船藏兵,入夜而行,使兵卒噤聲,斷後路,連營首尾不能兼顧,豈不是陣腳自亂?”
劉備的臉這才白了一分。
關羽複請失言之罪:“夷陵之敗,其則在我,若有知水軍之人,定會勸諫兄長。”
“雲長何須自責?”孔明起身將關羽拉了起來:
“如今知之,吾等疏漏又補一矣。”
唯有劉備還是十分自責:“季漢,成於汝等,敗於我手。”
“主公何必如此自罪!”孔明十分生氣:
“若無主公,亮此時還在南陽種地,雲長翼德也不過販夫屠戶!”
“曹賊竊居天下,後世何以會對一竊國之賊津津樂道?”
【陸遜見蜀漢士氣已然回落,且吳軍相較益州兵更適應炎熱的天氣,知曉勝機已然來臨。
堅守半年後陸遜組織了第一次進攻,雖然進攻失利,但陸遜相當有深度的丟了一句話:
“吾已曉破之之術。”
一般來說會認為這裡的“術”便是火燒連營。
但實際上來說,魏蜀吳三方對於夷陵之戰並無過多關於火攻的描述,因為火攻往往需要借風勢。
比如經典的赤壁火攻的描述是“時風甚猛…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
夷陵時既沒有大風記錄,火攻破敵之法在史書一筆帶過:
“敕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一爾勢成,諸軍俱攻。”
基本就是讓每人帶個易燃物,點著後扔到蜀漢軍營裡,就這麼簡單。】
“縱馬燒營,此乃亂軍之法。”
關羽對此非常清楚,此刻倒是有點欣賞這個敵手了:
“麵急軍而知死守,待敵疲能擇機而出。”
“攻前曉敵情,攻時尋巧法。所作所為,俱是恰當之處。”
簡雍也笑道:
“赤壁時,周公瑾之計使得風火相生,若無猛風,曹賊難有此敗。”
孔明也點頭認同:“火借風勢,如此曹賊方才自顧不暇,若無猛風,曹賊從容撤回何至於一戰喪膽?”
“至於夷陵,荊州仲夏何來大風,如雲長所說,不過擾軍心手段而已。”
“連營定然已被孫吳水軍所斷。”
眾人不由點頭,來荊州也已經兩年多了,夏季時候氣候極熱,一絲微風也無。
【陸遜給孫權的上書裡也從沒有提過火攻如何如何,可見火攻從來都不是夷陵的主角。
反而是進攻前陸遜給孫權的上書裡點名了此戰最關鍵的勝負手:
臣初嫌之,水陸俱進,今反舍船就步,處處結營,察其布置,必無他變。
蜀漢和孫吳雙方的勝負,八萬將士的生死,炎漢三興的關鍵之處。
皆係於那四個字:水陸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