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幕結束,劉備等眾人早有預料的接收到了如暴風一般的文字流。
孔明早有準備,拉了龐統一起在旁邊執筆共同記錄。
〖一聲歎息為先主,丟城失地尚能複起,臂斷膀折,兄弟何日才能重逢?帝王要理智無情,但先主做不到啊。
黃權無奈降魏,傅肜死戰斷後,兩個人的兒子在季漢亡時選擇了同樣的以身殉國,未嘗不是夷陵之戰的一種回響。
張南、馮習、馬良、沙摩柯、傅肜、趙融、程畿俱戰死,黃權、史郃、龐林無奈投曹,杜路、劉寧降吳,有名有姓的將領一戰而損十二!
說起來黃權我又想起來曹丕,給黃權封的鎮南將軍,惡心人是不?
不止,黃權降魏後有謠傳昭烈帝儘殺降將家人,曹丕下令讓黃權發喪,黃權拒絕,說我相信劉君不是那樣的人。
白帝托孤,古代君臣間最極致的信任與浪漫。
惟賢惟德,能服於人!
劉備轉戰一生未負仁義二字,死前交代劉禪的是“汝父德薄,勿效之”;曹操屠城殺降無所不用其極一生,死前說“前後行意,於心未曾有所負也”。兩個人都活成了自己極致的樣子。孫權,略。
季漢之火,一殘麥城,二絕白帝,三滅於五丈原。天水薑維承隆中之誌欲將死火複燃,然功敗而垂成,嗚呼哀哉。
生前君臣相敬,死後君臣為伴。倒也不必太過感懷,畢竟先主和丞相都在自己位置上儘力了。
一方山河相托,一方鞠躬儘瘁,蜀漢之光輝,儘綻於此。
捅人彆用季漢刀……
折而不撓,終不為人下。算是先主一生最好的注解了。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杜工部對丞相也是愛得深沉。
個人倒是覺得丞相接下來最好的注解當是辛棄疾的詞:男兒至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
看視頻裡總覺得曹丕是個長不大孩子,然後去查了下,曹丕187年生,孫權182年生,十萬哥就大了五歲就把曹丕耍得團團轉,十萬哥我再也不黑你了。
曹丕:叉腰看戲.jpg,嬌羞待娶.jpg,氣急敗壞.jpg,被抽了大耳刮子.jpg
講道理,曹丕是個不錯的文人詩人兼美食家,但做皇帝真不太行,全靠司馬懿賈詡發力。
回頭看孫權才是走一步看一步,但凡曹操沒那麼早死,但凡曹丕有點腦子,但凡陸遜不是完勝,但凡江陵城築的沒那麼好,江東可能就徹底沒了,我感覺十萬哥真是全靠運氣好。
曆史迷人不就在這一點嗎,不可預知。
李世民:七年定天下,惟漢高祖可與朕比肩耳。〗
廳內的文武此時甚至都有點同情劉曄賈詡辛毗等臣子了。
同是俊傑,俱有抱負。
對策有理有據,戰略高屋建瓴,劉曄不得用,發狂而死,賈詡臨終一策,束之高閣。
辛毗等人如此苦心勸諫依然不能令其扭轉心意。
百姓遭了蝗災本就無口糧,如此還強令遷數百裡,哪有如此平災之法?
俱為良策,但就是不聽、不納、不理。
“百姓何辜?遭天災而受人禍!”關羽胸腔中怒意升騰。
若是無能為力還能容忍一二,但這般命令,真真不似人君!
“大哥,攻江東之時,一定要給俺留個先鋒之位好為大哥報仇!”
張飛更為簡單直接,但就是這個話聽在劉備耳朵裡感覺怪怪的……他最近身體可是好得很。
武將態度激烈,文臣俱是搖頭,蔣琬一直做文書抄錄因此記得清楚:
“光幕此前有言,雷緒雷子簿將軍率民來投後,曹賊儘遷江淮百姓,導致十萬戶奔走歸江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