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南中半策(1 / 2)

【約公元前兩百年時,地處中東的大夏國在集市上出現了一種來自東方的布料。

此布料潔白柔韌,耐水濕,汗漬不敗,對於氣候炎熱的大夏來說是絕佳的夏衣布料,一時間備受追捧。

公元前139年時,絲綢之路開拓者張騫跋涉至此,看到這玩意兒倍感眼熟,這不是我大漢產的賨布嗎?怎麼跑這兒來了?

由此古身毒道進入雄才大略的漢武帝視野,為了讓這條商路由官方控製,武帝由此與西南夷等部落開啟了長達十年的戰爭。

但正所謂錢帛動人心,即使武帝大軍在當地斬首數十萬,夷人頭領也依然拚死抵抗誓要把控商道所有權。

直至公元69年哀牢人舉族歸降東漢,這條起蜀中、過緬甸、經印度、至大夏的商道才徹底打通。

但好景並不長,漢末諸侯並起戰亂頻發,西南夷人也趁機重新奪取了古身毒道的控製權。

而丞相兵出南中,平的也不僅僅是南中大姓之亂,更是為了平古身毒道之亂。】

“財帛動人心……”眾人咀嚼著光幕的這句話。

孝武皇帝無人不知,說一句武功蓋世並不過分,但大軍儘出戮數十萬亦不能懾服南夷。

“這財帛能使人悍不畏死?”張飛實在是想不明白。

關趙兩將軍也麵麵相覷,如此舍生忘死的夷人不是最可怕的對手,但一定是最討厭的對手。

而龐統則是一眼就瞧了出來,深深看了眼孔明,道:

“錦官之設,亦為南中之謀,深謀遠慮之策也。”

龐統不相信會有什麼歪打正著,以孔明之才,必然謀劃已久。

經商的糜竺則也明白了幾分:

“蜀錦若能遠銷異域換取珍寶,其獲利能上百倍。”

“設錦官而控蜀錦,控商道之夷越,其人莫不求於軍師也。”

【南中叛亂結束之後首要麵臨的便是治理問題。

在這個問題上丞相那是相當的精打細算:

治理上突出一個自治,務求“不運糧,不留兵。南人治南。”

其實說白了還是為了省錢。

甚至丞相在來的時候就提前計劃好了這一切,平叛時候的副手李恢便是地地道道的南中人。

戰事結束後李恢獲得了足夠的威望,順勢便成為了建寧太守,

而整個東漢末年大環境下還有一個必須執行的政策便是抑豪強,在這上麵丞相玩兒了一手漂亮的借雞生蛋。

當時南中漢夷雜居,夷人好勇鬥狠使不服管教,丞相便勸南中豪強出金銀聘貪財的夷人作為部曲。

並承諾如果夷人征用的夠多還能獲得可以繼承的官職。

而這些被大量聘用的夷人部曲最終被丞相調往蜀中,擇其優者成立了無當飛軍。

而隨後將當地一些老弱病殘的夷人還給當地大姓。

丞相花最少的錢辦最大的事兒,一毛不拔反而還組建了一支名傳天下的勁卒。】

當時在武侯祠聽光幕介紹儘忠戰死的張巍和無當飛軍的時候,劉備既感動又愧疚。

但是如今聽光幕介紹了無當飛軍的來源,劉備隻感覺心情複雜。

千方百計隻為了蜀中不要增加財賦壓力。

萬般手段隻為了增強季漢的軍事力量。

“倘若夷陵我沒有一意孤行……”這便是劉備的念頭。

孔明大笑:“光幕此前不是也說嗎,如若沒有糜芳之叛。”

“關將軍已攻入許都矣,何至於後麵橫生如此枝節?”

眾人大笑,糜仲有點不好意思,同時心底給自己弟弟選好了新去處:

張將軍的臨沮軍營!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