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公安縣偏廳俱寂無言。
即使冷靜如關羽也十分羨慕。
敬其人,而非敬其神。
久讀春秋曉喻大義的關羽是能品得出其中差彆的。
後世奉關羽為神,但仍將孔明作人。
神無喜怒悲苦,人有歡憎離合。
拜神靈惟求萬千事保佑,拜先賢隻訴千秋興亡事。
關羽想了一下,隻覺得成了神仙之後自己恐怕要與孔明完全反過來。
神靈帝君關羽每日要麵對無儘的求官求財,要前程保佑,求文章錦簇生花,甚至可能間或還會有幾個重金求子的。
而軍師呢?每日恐怕隻需聽聽後輩的感謝,順便再品品後輩帶來的免費的五花八門的貢品。
關羽由衷的羨慕起來。
蔣琬倒是麵無表情,畢竟早已知曉自己死訊。
這還能說啥?既然已經是孔明的左右手了,讓孔明養生的時候帶自己一個,很合理吧?
蔣琬選擇直接躺平,白嫖軍師的養生之法它不香嗎?
馬良同樣羨慕,羨慕是因為他很難不去想,如果自己夷陵沒死的話,這名單裡會不會有自己的名字?
而且,街亭如果他馬良應該能守住吧?
他馬良可從來沒有過“唱主角”這個想法。
【五丈原,丞相病逝之後消息不可避免的還是傳遞了出去。
56歲的司馬懿大喜:苦候多月不就是為了等這個?
然後追擊的司馬懿就在斜道口遇到了鳴鼓反旗的薑維,司馬懿大驚,認為自己掉到了諸葛村夫的陷阱裡,急退。
於是楊儀得以從容不迫的率軍退回漢中,“死諸葛走生仲達”一時間也傳為笑談。
司馬懿在後來檢查丞相留下的營地時,長歎,認為村夫乃天下奇才。
丞相死了,但是之前被他按下去的暗雷才正要引爆。
那便是直至現在迷霧還沒有散儘的:
魏延之死。
演義中說是魏延反叛,引兵壓南郡,然後被楊儀所激,在軍陣中大喊三聲:
“誰敢殺我?”
後被小將馬岱一刀梟首,當場斃命。】
張飛再次感覺到一丟丟不服氣:
嚇住司馬懿的這也算是疑兵吧?為何就俺張飛不能用?而且:
“這司馬懿也配稱名將?”張飛甚是不屑:
不就是一味死守嘛?我上我也行!
“不會有將連防守都做不好吧?”張飛搞不懂。
劉備幽幽的將目光投了過來。
不過這些都是小事兒,劉備看向魏延,忽的想起馬謖,欲言又止。
魏延則是大急,當即跪伏在地:
“日月可鑒,魏延絕無叛心!”
“若魏延叛漢,則願當場領死,絕無怨言!”
魏延心中也是頗為委屈,於是話說的便重了點。
劉備隻能上前將其拽起道:
“如此之言,文長切勿複言!”
關羽也覺得如此:
“文長知忠義,定不會如此!”
【從史書角度來講,魏延和楊儀兩人,是屬於典型的“沒頭腦和不高興”。
這兩人非常非常的相似。丞相曾經歎息:
“惜儀之才乾,憑魏延驍勇,恨二人不平,不忍偏廢。”
魏延的才能剛說過,陽溪大勝,爵位四連升。
楊儀此人也頗有才乾,劉備孔明都非常認可。
魏延“性矜高”,楊儀“性狷狹”。
說白了就是屬於要自己當大爺,讓彆人當孫子的類型。
甚至兩人的履曆也有一點相似:
兩人同出關羽手下,楊儀最初是曹操方的主簿,襄樊之戰前主動投奔關羽,相談甚歡,被關羽寫信引薦給了劉備。
而且兩人行事風格也跟關羽有點像:
夷陵之戰前,楊儀與劉巴發生不和,劉巴當時是重臣,楊儀算以下犯上。
五次北伐前,魏延與劉琰發生衝突,劉琰乃宗親重臣,魏延也是以下犯上。
這種性格的互相遇到後,發生矛盾就是必然的事情了。
魏延因軍功橫行,當時所有人知道他性格,怕麻煩就“皆避之”,唯有楊儀不吃這套,於是兩人就杠上了。
北伐時靠著費禕當和事佬居中調和,上麵還有丞相壓著,倆人才能勉強共事。
丞相死後,兩人迅速勢同水火。】
“二哥,原來都是你造的孽啊。”張飛幸災樂禍。
然後被關羽斜視了一眼迅速噤聲。
關羽撫須沉吟一番,還是主動道:
“文長須謹記,敬大夫愛士卒,如此方能持久。”
“否則便如我襄樊之敗,乃取禍之道也。”
魏延認真記下,他現在身無寸功,自是驕矜不起來,對廳內所有人都極為恭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