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萬裡征人儘漢歌(2 / 2)

但張議潮已經等不下去了,積蓄十年,他決心殊死一戰,讓河西真正回到大唐懷抱!

858年開始,在得不到長安支援的情況下,張議潮正式開啟了對於涼州的戰爭。

涼州城外的每個縣郭都需要歸義軍與吐蕃人拉扯爭奪,戰役持續三年之久,無數歸義軍將士賭上了生命前仆後繼,最終才打通了一條通往涼州城的道路。

861年八月,麾下僅餘七千人的張議潮下令:

討番開路,直取涼州,唐兒歸國,就在今朝!

以弱擊強的情況下,張議潮選擇隱蔽行蹤突襲涼州,吐蕃陣線大亂,但很快便組織起反擊,因為他們發現來犯的隻有區區千人。

而歸義軍則是在張議潮身先士卒的情況下爆發了驚人的戰鬥力。

頭部受創就抹一把土繼續殺敵,馬匹死亡就手執白刃朝著蕃騎衝鋒。

將士穿著的衣襖被吐蕃人的鮮血澆灌通透愈發沉重,有的將士乾脆脫掉,與吐蕃人赤膊廝殺。

最終“漢家持刃如霜雪”的歸義軍更勝一籌,徹底碾碎吐蕃人的鬥誌,開始四散奔逃。

而張議潮似乎早有預料,命令預備隊開始合圍,吐蕃人陷入了唐軍有條不紊的絞殺。

最終幾十裡內遍布吐蕃人的屍首,有些屍首直到天氣轉冷凍霜都沒來得及收斂,甚至大部分還變成了虎狼野獸的口糧。

值得一提的是第一個到長安送信的高進達也參與了涼州之戰,但其後不見記載,也許就是戰死於這裡。

靠著這場漂亮的殲滅戰,河西走廊終於貫通,這片土地承載了張議潮與歸義軍之名。

隴西再次和大唐的疆域連接在一起,滯留於此的百姓也終於能夠回到故國,時人有詩讚曰:

河西淪落百年餘,路阻蕭關雁信稀。

賴得將軍開舊路,一振雄名天下知。】

“唐將,就該如此!”

雖然疼惜張議潮之孤忠,但李世民也愈發滿意。

如今尚是初唐,渭水之恥未平,突厥未滅。

這張議潮,反而讓李世民很好的明白了盛唐武將應該是什麼樣子。

真要說唯一的缺點就是……

“這不聞不問的宣宗能叫小太宗?”

李世民很是鄙夷:

“簡直是汙朕之威名!”

“叫小玄宗還差不多!”

他還記得那逃入蜀中的子孫諡玄宗。

而且,若有張議潮如此之良將,哪怕是親征他李世民也要給其做支援。

更彆說是打通河西這種大事兒了。

“朕這好子孫是完全不通軍事嗎?”

杜如晦猜測:

“或是因為當時其他地方亦有戰事,難以兼顧。”

“畢竟我等觀光幕,也不過是管中窺豹而已。”

這已經算是儘力找補了,畢竟此前那被光幕嘲諷觀看西涼伎飲酒作樂的將軍也沒過去很久。

李世民哼了一聲,有些惋惜道:

“倒是可惜這高進達了。”

隨即又對宣宗厭煩起來:

“他哪怕能援千二百人,這高進達也許就未必會死!”

房玄齡安慰道:

“不見記載未必就是死了,也許隻是不臨戰陣了?”

李世民被勉強說服,最終道:

“這張議潮,真不愧光幕所評能比肩諸葛武侯。”

“單憑其如此作為,足以冠忠武之名!”

“不能用之,可惜!可惜!”

李世民是真覺得可惜,如今初唐剛起,正是需要這類進能踏陣退能治理的英才。

“記其事跡,單獨成傳,朕要時時閱覽。”

最終李世民如此下令。

……

“一振雄名天下知!”

意思簡單易懂,張飛表示愛了愛了,並歎服:

“這唐朝文人也太會誇人了!”

“確實如此。”黃忠點頭一本正經道:

“就像張將軍打贏了沒人誇耀還要自誇。”

“漢將軍飛,大破張郃,立馬勒銘。”

張飛臉色肉可見的紅了起來,悶不吭聲。

廳內大笑。

龐統盯著光幕緩緩道:

“這歸義軍愈勇猛,統便愈覺得,這晚唐已無藥可醫矣。”

“張議潮此人,不承唐統,隻因思追盛唐,憤而起兵,光複淪陷百年的十一州。”

“民心歸附,四方夷服,最終民心所向要開舊路歸國,如此義軍那唐庭既不援糧草,也不援兵馬。”

“全憑這群陷落敵手百年的遺民一腔忠勇,花三年重新鑿通河西。”

簡雍接口道:

“這張議潮心向盛唐,然而擊穿涼州見到的是晚唐。”

“猶如孔明,心向強漢,但卻不得不在這亂世縫縫補補。”

孔明一怔,隨即大笑。

歸義軍還是值得說說的。

另外送禮物有啥好意見沒?諸位姥爺暢所欲言。

(本章完)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