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最新網址:將豪強諸事放下,孔明則注意到了第二次出現的這個名詞:
“五代十國……想來應是唐滅宋立之間的那一段亂世?”
龐統確認:“此前曾言博陵崔晚唐興盛之後在五代十國被重創,應便是指這朝代更替之亂世。”
“十國之意易解,這五代應是說如那晉代魏一般,五朝更替。”
孔明想象了一下:
“那交州還會自稱巨唐節度使討伐宋朝,如此看來不妨如此猜測。”
“唐滅之後中原地區五個朝代連續更替,而如遼東嶺南交州甚至蜀中等道路難通之地的,巨唐節度使擁軍自立為國。”
龐統點頭,當前知道的並不多所以隻能按此猜測:
“那光幕說馬超與呂布‘適應版本’……五代十國尚武成風?”
“數十個如呂布一般的猛將殺來殺去,武亂至此?”
“好家夥!”張飛感歎:
“這得死多少個義父啊?”
……
“軍功豪帥?”李世民品味著這個詞兒。
各種想法在腦海中轉了一圈,李世民直接發問:
“莫非唐非以強滅國?”
“不,不對。”李世民直接搖頭,歸義軍的事跡他還記得清楚,晚唐時連河西都收不回來。
那義士張議潮求河西節度使而不得,整了個歸義軍節度使都讓那晚唐不肖子孫防範至此,怎麼看都不像是以強滅國的樣子,反倒是很常規的以弱滅國。
“或是那亂世之國皆承唐製?”長孫無忌小心推測:
“就如漢承秦製,我唐亦有參考前隋,那亂世立國者自然頗崇大家。”
這個說法倒是合理,李世民不由點頭,他之武功,名傳後世都頗多讚譽,能讓兩百年後的亂軍佩服簡直不要太正常!
不過想著一群亂軍打著自己的旗號,李世民的神色就有點微妙,不知道該不該開心。
【東漢被開發出來的豪強-名士-官場這個版本玩法,其中有相當關鍵的一環就是察舉製,也因此誕生了名士這種東西。
咱們現在熟知的舉孝廉隻是察舉製當中的一種。
西漢設有孝廉、秀才、察廉、光祿四行、賢良方正等。
東漢順應學風增設明經、明法。
秀才這個後來要避劉秀諱改成了茂才,並在東漢改成了歲舉。
察舉製這個東西問題很大,因為它是一套自下而上的推舉人才製度,本質上來說是中央的一種讓權。
豪強們在理解了這套玩法之後,借著東漢的學風,他們應運而生了名士這種東西。
名士的本質就是與朝廷爭奪輿論權引導權,當掌握了這個之後你就能夠從而影響察舉,從而依此去影響並掌握人事的建議權和選拔權。
也因為名士這種特殊的東西,東漢的文人們有了“養名”的習慣。
說白了就是一群人抱團互相標榜,我說你是治世良才,你再稱我王佐之才,然後出去互相宣傳,大家互相名氣高了,被察舉入仕之後,特權和土地也就隨之而來。
而這種小團體在東漢有很多。
比如被演義中出現為大夥熟知的許劭就是名士,每月都有一次月旦評,說這個是英傑,誇那個是良才。
與許劭齊名的還有名士郭泰,這位就很有腦子,為自己提拔的專門起了個標簽叫“英彥”。
除了這種單打獨鬥的還有群體作戰,比如竇武、劉淑、陳蕃三位名士合稱“三君”,每一位都是“一世之宗”。
以上這些都算段位比較高的,剩下的人想要掌握話語權就乾脆拉上更多的人,並給自己打上特彆標簽。
比如八儁,或者稱八俊,稱有才望的八個人,其中比較出名的是單騎入荊州的劉表。
比如八顧,稱這八個人能從德行上引導世人;比如八及,稱這八人有賢德可為師表。
比如八廚,稱這八人都是仗義疏財之輩。
總之,玩兒法多的伱目不暇接,咱們現在的影視圈頒獎什麼的都得叫一聲祖宗。
後來的曹丕就感歎說這些名士“位成乎私門,名定乎橫巷。”
朝廷不僅失去了基層的行政權,甚至失去了輿論話語權,從而導致人事任免權也沒了,因此東漢隻能說亡的一點都不冤。
但即使豪強依靠名士壟斷了話語權,但還是有可能會讓肥水流了外人田。
因為察舉製歸根結底來說是比較傾向於寒門和黔首的,舉個最簡單的例子,豪強個個都是僮仆上千,用得上孩子孝順?
所以豪強世家們的最終武器被合力抬了出來,那便是九品中正製。
這個製度並不是用來代替察舉的,它是一種人才評價係統,根據家世分品第,算得上是察舉製的輔助。
本質上來說是為了將名士搶奪過去的權利重新拿回中央,算是一種中央集權手段,也是曹丕拍板通過的原因之一。
而世家們也覺得這個製度很好,沒有中間商賺差價,在定鄉品這個步驟就可以輕輕鬆鬆將那些世家之外的人定成下三品,徹底杜絕他們翻身的機會。
這也是我們之前在晉書裡看到那些孝順故事都異常離譜的原因,被徹底杜絕仕途的寒門士子已經接近瘋狂,隻能編造這種愈來愈離譜的故事,期待以此能叩開沉重的九品門扉。
察舉製最終的腐朽隻是生動說明了,社會運行中占據有利地位的階級,會通過各種手段保證本身的壟斷地位可以世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