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佛本是道(2 / 2)

張飛再次感覺自己看的書還是太少了,但把握住了關鍵字眼之後發出了疑問:

“佛本是道?”

孔明哈哈大笑,拍著張飛的肩膀道:

“翼德啊翼德,愚也?何其智也!”

張飛嘿嘿一笑,就當軍師在誇自己,欣然應了下來。

孔明則是從中梳理出來了脈絡,揮筆寫了下來:

莊老之說、魏晉玄學、格義禪宗、新儒。

龐統總結道:“難怪後世言稱社會之進步。”

“生產力需要進步,製度需要進步,就連學說也需要不斷進步。”

旁邊圍觀的張鬆也點頭讚同,按著自己的理解道:

“蜀中有天險,既易守難攻,又隔絕與外界名家交流,故而蜀中士子言談不及中原名家。”

“也就是說蜀中的發展是比較緩慢亦或停滯?”

孔明點點頭:“哲,智也,這哲學應當是引導人如先賢一般知世處世的一種學說?”

這個猜想很快被放下,畢竟他們當中真正讀過佛經的也就孔明一人。

劉巴與糜竺則是盯上了“支票”這個字眼,在一旁竊竊私語。

劉備瞧著這佛教的興起的原因,為百姓不忍:

“這亂世人,真不如太平犬也。”

眾人默然,唯有張飛興奮的搓手:

“大哥你說這個俺就不同意了。”

眾人一時側目,提前為那些將來可能要倒血黴的豪門世家默哀。

不過劉備看著梁武帝又有點生氣:

“這梁武帝……如那笮融一般,俱是國賊!”

“笮融侵占下邳糧賦修廟宇、供僧尼,梁武帝耗國財修佛塔塑佛像。”

“本該用來富國強郡之財,化作那祈求來世的廟宇。”

“這梁武帝,視一國為兒戲,如此糟踐!”

潛台詞就一句話:活該你亡國啊。

孔明倒是對這個僧人很是讚賞:

“這玄奘,一己之力完成如此偉業,想來應成了漢地佛教的先賢。”

“定然又是一位銘傳千古的人物。”

如今光幕看得久了,他也學會了用長遠的眼光來看事物。

畢竟這佛教功過光幕說的清楚,華夏先賢也說過: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這種出西域取他國經典,糅合進本國思想的行為,在孔明看來與先秦時的百家爭鳴有異曲同工之妙。

不知那遠方的羅馬,又有何經典?孔明這一刻很感興趣。

……

李世民現在眼睛亮晶晶的,隻有一個想法:

“玄奘在哪兒?”

有如此毅力的人,簡直與他腦海中那遣僧為間的計劃不謀而合!

甚至冥冥中他有一種感覺:這玄奘與他在曆史上定然也有交集!

這倒是好尋,房玄齡回道:

“臣這邊遣人去詢戴尚書,想來應是有記錄的。”

南北朝時經曆了兩武滅佛,如今大唐的寺廟並不多,且基本都有登記編冊。

如今看光幕對於佛教的論述,李世民再傻也察覺出來了:

“看來這佛教,對唐還頗為重要。”

李世民一時間有點猶疑。

若是在今天之前問李世民對於佛教的看法,他會毫不猶疑的說出蕭衍因為信佛滅國的舊事。

求其道者未驗福於將來,修其教者翻受辜於既往。

這就是李世民對於佛教的看法,而且往往都是獅子大開口,要麼巨廟,要麼高佛塔。

這些錢他拿來乾什麼不好?

但如今看來,這新儒學似乎還挺重要的?

不對!李世民忽然警醒問道:

“這新儒學……不會便是那大宋皇帝臣子如此厚顏的原因?”

這……房杜對視一眼,感覺不好說。

魏征則挺身而出:

“為人剛正與否,取決於心,就如陛下看那魏晉亂世,門閥舊禍豈是因學說禍人?”

當然不,這個李世民還是明白的。

不如說魏晉式微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儒學這杆旗幟倒了。

但是想到儒家便又想到了頗不對付的魯儒,李世民一時間又有點想吹胡子瞪眼睛。

長孫無忌最能搔到李世民癢處,進言道:

“既後世有新儒學,且我唐之後,世家皆滅,山東孔家豈非生而為聖?”

杜如晦覺得不太可能:

“那宋燕雲十六州都收不回來,後來更是苟安成南宋,山東之地如何禦守?”

“兵鋒之下,世家何存?總不能去投了異族吧?那豈不是自砸孔聖招牌?”

對於杜如晦的判斷眾人一起點頭,感覺都不用擔心。

李世民苦思良久,最終道:

“國子監增設佛道,僅研佛學,不入佛門,如何?”

房玄齡跳出來道:

“不妥,不如仿後世之名,增設哲學,其內通研儒佛道三家典籍,可為試行。”

李世民頷首,如此也好,不然那佛教頗會借勢,指不定又拿著國子監招牌招搖撞騙去。

【玄奘的故事在明朝被創作成了名著之一的《西遊記》咱們都清楚,不過有些部分稍有差池:

玄奘大師提交的出境請求被駁回,貞觀三年因為饑荒,官方下令允許饑民自行求生。

玄奘大師聽勸,打算去天竺求生,偷偷越境的他自然沒法像西遊記裡一般跟二鳳結拜,跟玄奘結拜的是高昌國王麴文泰。

這位也算個倒黴蛋了,小時候跟著父親麴伯雅一起去隋朝貢過,送走玄奘大師後主動朝唐,二鳳很高興,待遇甚優。

結果回國後被挾持參與了西突厥戰爭,襲焉耆,斷西域路,並對大唐破口大罵。

於是貞觀十四年高昌國被二鳳滅國,玄奘大師拜把子兄弟麴文泰驚懼而死。

玄奘大師貞觀十九年歸國時候路過高昌都護府想來心情應該是比較複雜的。】

4K章,順帶補了昨天欠的,晚上還有。

(本章完)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