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最新網址:【此時因為安祿山的常年打點,以及此前張守珪的戰績太好,安祿山已經在玄宗那兒刷了足夠的印象分。
並且對於張守珪的行為,玄宗的解讀是:若安祿山真是死罪,大可在幽州就地正法,何必千裡迢迢送來長安?
但名相張九齡不同意,認為法不可違,不殺定是禍患。
在這裡玄宗為了反駁,舉了個無比貼切的例子:
“卿勿以王夷甫知石勒故事,誤害忠良。”
這裡用的是魔法晉書目錄的典故,說的是王衍少時曾見過石勒,一眼就看出來此乃造反之輩,欲殺石勒卻沒追上。
玄宗用這個典故是兩層意思,一個是你張九齡不要以為自己是那王衍天生慧眼。
另一個則是不相信:咱大唐泱泱盛世,誰沒事兒造反?
不過咱們都知道,王衍是個純廢物,後來還對石勒搖尾乞憐,這個典故多半是王家後人覺得太過醜陋,編出來穿鑿附會的。
但這裡用這個典故就相對黑色幽默:
張九齡的判斷沒錯;安祿山真的會造反。
但玄宗判決已下,安祿山沒有任何懲罰就回幽州了。
經此一事,安祿山靠著自己察言觀色的本事總結出來了京城的處世之道:皇帝就是天!
於是後來更加下血本賄賂京官,以求在玄宗麵前美言,而這份投入很快就看到了回報。
742年,安祿山任平盧節度使,僅用十年完成升遷,速度之快讓人咂舌。
作為對比,十年過去,安思順此時依然還是洮州刺史。】
張飛也咂舌:“這呂布要是能有這安祿山一半手腕……”
隨即張飛瞧著劉備道:
“俺倒是想起來最適合用來勸這玄宗的一句話了。”
“?”劉備遞了一個疑惑地眼神。
張飛清了清嗓子,模仿著劉備的語氣節奏道:
“公不見丁建陽董卓之事乎?”
廳內眾人頓時大笑。
劉備捏了捏胡子末端,也無奈一起大笑。
詭譎之輩勿複多言,劉備倒是有點可惜:
“這玄宗有名相而不自用,豈非自誤?”
要是劉備所記不錯的話,這是後世第一次用名相這個稱呼,應當還是有相當的水平的。
不過……劉備看了看孔明,相較於孔明,不知如何?
孔明一無所覺,隻是看著這王衍與石勒的典故感覺腦仁疼:
“這王家倒是好臉。”
他的理解是太原王的後人傳這個典故想說王衍有先見之明。
但……先見到自己被土牆給埋了?無法理解,不愧魔法晉書之名。
也因此孔明不再糾結:
“這張守珪與那安思順,皆以白身啟用,甚至那安祿山能以白身入張守珪之眼,亦是軍功。”
“若非軍功之製敗壞,這安祿山安能如此居高位?”
法正明白軍師的意思:這軍功製度誰破壞的?唐玄宗自己唄。
他法正可是向來嘴上不饒人:“如今方知,後世為何恨其晚死。”
……
對於這安祿山之遭遇,李靖相對比較克製,隻是簡單說了句:
“這張守珪,當同斬!”
侯君集就不太客氣了:
“從未有聽言逃軍而不斬,兵敗而不責。”
“如此嬉戲於軍法,置將士之性命何存?”
對兩位將帥來說,這種在軍法上顛倒黑白讓他們最為難以忍受。
而且,兩人也相信陛下是同一個看法,畢竟陛下能定天下靠的不僅是對於戰機無出其右的把握,更重要的還是他麾下有敢死之師。
賞罰分明,不違軍製,士卒方能效死命。
而果然,李世民麵色並無不虞,語氣裡甚至還有一些咬牙切齒的味道:
“朕就應該送這些好子孫去戰陣上廝殺兩遭,好好體會一下何謂袍澤之情!”
他本以為這安祿山是個被埋沒的戰陣之才,結果意料之外,也是意料之中,乃是個不通戰陣之輩!
如此之人反而能手握數萬唐軍,一時間他心裡滿是悲哀。
被這個子孫隨手丟掉的軍中法度與軍規威望,是由他李世民親手打天下時辛辛苦苦定下來的,積攢出來的。
最終李世民也隻能捏著拳頭,無奈長歎一句:
“好一個崽賣爺田不心疼。”
魏征欲說,不過李世民擺了擺手道:
“玄成無需多言,朕知曉……治兵亦如治天下,兵如水,將如舟,亦載亦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