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甕中之鱉(1 / 2)

【吾擢爾太守,何所負而反?

這是顏杲卿被送到洛陽後,聽到的第一句話。

在安祿山看來,顏杲卿原本不過是一介戶曹,後來遷升的判官、光祿丞、太常丞,都是安祿山親自報上去的。

在安祿山的構想中,他應該是顏杲卿的“座主”,顏杲卿是他的“門生”,何故造反?

汝營州牧羊羯奴,天子負汝何事,而乃反乎?這是顏杲卿的回答。

隨後更是大罵,我家世代都是唐臣,守忠知義,恨不能殺你獻君,居然說我反?荒唐可笑!

安祿山知曉沒什麼好談的了,將顏杲卿吊在橋上,當著顏杲卿的麵將顏季明、顏誕、顏詡等三十餘口家人臠剮而死。

顏杲卿遭受酷刑罵不絕口,被安祿山鉤斷舌頭,最終在含糊不清的罵聲中遇害,時年六十五。】

光幕上的聲音漸漸隱去,但是背景音樂中,一群少年合誦的聲音慢慢響了起來,這個聲音也愈來愈大。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

孔明剛被這顏杲卿的合家壯烈殉國所感染欲落淚,隨後就被這聲音勾起了興趣。

這個開頭起調,中正平和不加修飾,但仿佛有一股巨大的力量蘊匿其中。

這股力量使得他們不由自主側耳傾聽,生怕遺漏掉一字。

【…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

劉備心中有了一種巨大的安穩感:

這便是他漢兒後輩!

這果然是漢兒後輩!

貫華夏青史,記中華浩然之氣!

何曰史官?崔杼弑其君!

何曰史官?趙盾弑其君!

秉筆載我史,沛然正氣塞蒼冥!

劉備右手輕輕打著拍子,心中默念了一個好字。

【在秦張良椎,在漢蘇武節。為嚴將軍頭】

成都這群東漢末年的失意人們互相對視一眼,隨後默契一笑。

後輩果然還記得丹青不足畫的蘇武,這便足矣。

威武不屈,富貴不惑,寧死不降,方能為漢。

不過張飛倒是搜遍腦海也沒找到一個對上號的嚴將軍。

總不能是如今駐守漢中整天出去巡邏的嚴顏吧?

哈哈哈,怎麼可能。

張飛打心眼裡不能接受這個可能性。

【為嵇侍中血,為張睢陽齒,為顏常山舌。】

李世民負手而立,出神聽著這駢文。

顏杲卿,常山太守,顏常山。

此前的駁雜情緒在此時一一淡去,餘下的隻有對這個臣子的追思。

醜惡的安祿山,驚慌的李隆基,爭權奪利的諸臣等等全都淡去。

李世民想起來了此前看過且特彆喜歡的一句詩,並輕聲念了出來:

“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不過心裡有點疑惑,這個張睢陽看順序,莫非亦是大唐人?

……

成都府衙孔明在邊聽邊抄寫。

正在感懷剛剛抄寫的隱士管寧能安貧講學。

然後便聽到了自己出現在其中,而腦袋還沒轉過來時,手上便已經寫完了。

“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

張飛唯恐天下不亂,大聲跟著重複了一次。

感受著其他人彙聚過來的視線,孔明麵無表情。

算了,回頭再寫出師表把你們都寫進去得了。

嗯,翼德將軍可以除外。

隨著繼續抄寫,孔明有點懷疑,這是以文作史嗎?

但很快便見識到了這後世的文采。

【是氣所磅礴,凜烈萬古存。當其貫日月,生死安足論。

地維賴以立,天柱賴以尊。三綱實係命,道義為之根。】

“好!”寂靜的甘露殿中,魏征輕聲喝彩。

這篇駢文就仿佛一個人在娓娓道來何謂浩然正氣,而隨著舉的那些例子,眾人心中也都有了一個模糊的感覺。

而這幾句文眼被誦念出來後,眾人似乎都對這浩然正氣看得見摸著到了。

它並非那麼高不可攀,遙不可及,反而是再簡單不過的為人之本和處世之基。

“文采傳世之輩,何其多也!”杜如晦也忍不住輕聲讚歎。

但很快,聽著後麵的“鼎鑊甘如飴”“陰房闐鬼火”等等,李世民眉宇間也浮現了惋惜之色:

“果真是時窮節乃見,後世亦有文公也!”

“也不知道如此大才是何朝代的人?”

沒人知道,不過如侯君集等已經站在房杜二人身後,伸著脖子瞧。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