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祭侄文稿》(2 / 2)

“紙乃佐世之物,能興文,能利民,能開民智,能造社稷,亦能滅敵討賊,後世之讚譽,名副其實。”

早就對紙的前景有所預判的孔明徐徐出了一口氣:

“這唐有顏真卿,何其幸也。”

劉備搖頭,看著孔明真誠道:

“百年遺澤,顏真卿乃唐應得之人。”

“吾逢亂世,遇孔明方可歎,何其幸也!”

兩隻手握在了一起,孔明暢快一笑:

“主公何必自謙?”

“亂世梟傑何其多也,存仁德察民心者,何其少也?”

劉備拍拍孔明的手背,感慨道:

“此乃備立身之本,亦乃後輩偏愛之本,不敢忘也。”

法正在一邊笑道:

“如今既有良紙,亦有裝裱技法,軍師當為後輩多留真跡。”

孔明笑著一攤手:

“此前通光幕送後輩真跡,後輩不信罷了。”

並道:“書體非亮所長也。”

“與之相較,不如為後世開科學之途,此乃足用萬世之良方,勝亮真跡千萬倍。”

“若是有生之年再能複西域,除倭患,則亮此生無憾矣。”

法正有點羨慕,自己還在為漢中之功沾沾自喜呢,人家已經在考慮……

搖搖頭,法正決心不管其他了。

為今之計,先保證不早死,然後複漢室之基,再去爭後世之名。

不過隨即法正想起來一件事,道:

“軍師,歸成都前,龐軍師在漢中收了個弟子,名喚薑維。”

孔明的笑容凝滯下來:

“啊?叫什麼名字?”

【安史之亂中,本是回京述職的封常清被卷了進去,潼關被斬。

而被他鎮守的安西,則是留下了他的功績與英名。

在此長大的張議潮就是聽著封常清的傳說長大的,年輕時的張議潮經常手抄封常清的遺書,奉已故的封常清為師,並以學生自稱。

在潼關被斬之前,封常清冷靜的寫下了《封常清謝死表聞》。

在這封絕筆奏章中,封常清簡單回顧了平叛的戰役,不甩鍋,主動攬責,表示自己被殺是應該的。

即使“所將之兵,皆是烏合之徒”,即使“漁陽突騎之師,尚猶殺敵塞路”。

但封常清覺得,隻要自己死的有價值就行,他希望自己之死能讓諸將引以為戒,從而能順利平叛。

並在遺書中做了最後一次勸諫:望陛下不輕此賊,無忘臣言。

身亡作屍諫之臣,魂死作聖朝之鬼,是封常清最後的感慨。

而後來的事情咱們就都知道了,封常清的擔憂成真,潼關長安接連陷落,不知玄宗在惶惶驚逃的時候有沒有後悔過斬封常清?

這封遺書被封常清的副官抄寫帶回安西,廣為人知。

七十年後張議潮一邊看著安西的危局,一邊手抄封常清的遺書,立誌歸唐。

被張議潮手抄的《封常清謝死表聞》最終被其侄張淮深封於敦煌莫高窟。

又過了千年之後,十九世紀初莫高窟遭難,大批文物外流。

張議潮手抄《封常清謝死表聞》流入法國,如今藏於巴黎國立圖書館。

這封遺書也是如《祭侄文稿》一般,見證了安史之亂以及晚唐衰落。

同樣還見證了兩位忠臣的武烈平生,希望它有歸家的一天。】

“這玄宗定然一個字兒都沒看。”

張飛替這個名將不值得。

隨即便是感歎:

“還好被這張議潮看到了。”

“這對師生,都是好漢子!”

“唯歎惜封常清死的太過冤屈!”

光幕上展現的是張議潮手抄的版本,字跡清晰工整,讀起來也非常順暢。

劉備也歎惜:

“誰說不是?如此名將,從容擔責,能識危難,臨終亦規勸。”

“這玄宗能將時局敗壞至此,實乃驚人。”

不過隨即就皺眉:

“一書見封常清之心與張議潮之誌,如此至寶依舊流於異國,實乃憾事。”

張鬆趕忙安慰道:

“我等這後輩,登天亦可做得,或應其所言,至寶歸家之日,不遠矣。”

劉備認真道:

“若能如此,再好不過。”

另一邊孔明還在拉著法正詳細詢問:

那薑維怎麼就悄無聲息被接到漢中去了?

一時不察,竟被龐統捷足先登?

……

“屍諫之臣…聖朝之鬼…”

即使是魏征,也被這封常清之心動容。

隨即他低聲道:

“此將待上實乃剖肝瀝膽。”

“唯望我唐,少一些如此枉死之忠烈。”

杜如晦則是另一個看法:

“這封常清,應稱得上後世那文山公所說的正氣之臣。”

“唐之尊立,唯賴此輩,武烈磅礴之心,凜冽萬古。”

兩人的看法有了微妙的差彆,彼此對視了一眼。

房玄齡在一旁若有所思,私下裡更讚同杜如晦多一點。

畢竟這張議潮自出生起,安西就已經被吐蕃占據。

不受唐澤,不見唐皇,但依然有歸唐之心,若說是忠君,似乎牽強了一點。

李世民則是沒想到,觀光幕所說,這兩個被他所記得的武將,竟還有這樣一層關係。

故而灑然笑道:

“如此看來,這張議潮確實稱得上盛唐一分氣象。”

“百年安穩之遺澤,至此方終。”

補上昨天的,今天的又踩線了故而修修改改。

(本章完)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