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東吊詭的情況讓曹操饒有興趣,麾下的謀士都若有所思。
根據此前的消息來看,孫劉兩方關係非常好,送城嫁妹都說明了這點。
但如今來看……
“或許,能遣一密使,見上一見孫權。”董昭慎重提議。
許都的丞相府內議論紛紛,有人意動,但是也有人反對,畢竟赤壁與南郡的戰事才過去了幾年?
劉曄上前一步,向著主公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周瑜已死,今時不同往日。”
曹操與二荀對視一眼,都暗自點頭,於是這件事便被迅速敲定了下來。
不過如今孫權的具體態度不明,因此一番商議後,一隊密使從許都攜帶著曹操親筆寫的密信南下。
這隊人會快馬加鞭至宛城,借助淯水南下,再改走漢水東岸去江東,董昭判斷這是一條最短且相對安全的路線。
一事敲定,另一件事也被曹丞相提了出來:
“我欲南移宛城督戰,如何?”
曹操領兵已經不是第一遭,而且宛城距樊城有三百裡地,也沒什麼好擔憂的,於是自然全票通過,且丞相府人馬剛好與第二批開拔的許都駐軍同行。
於是剛到許都還沒來得及睡個好覺的曹操等人又要收拾東西繼續南下了。
一片喧鬨間,荀攸倒是略有一些擔心:
“丞相安坐宛城,看眾將破敵即可。”
曹操哈哈一笑:“公達可是怕我親臨戰陣,觀雲長再起愛才之心,徒耗將卒性命?”
荀攸很實誠的搖搖頭:
“臣隻是怕那關雲長見主公後行那刺顏良舊事。”
畢竟論關羽這個戰績的難度,他們這群白馬官渡的親曆者可比那劉備張飛更加清楚。
於是曹操的笑聲便猶如被人掐住了脖子一般,戛然而止。
於禁並不清楚外界的紛紛攘攘,聽聞關羽領水師來犯後,他就感覺樂進這個小老弟可能討不得好。
雖有先登勇烈,但對上水師可以說毫無用處。
因此在接到從鄴城發來支援樊城的命令,可以說毫不意外。
意外的是在剛過宛城不久,於禁就迎上了一波潰兵,在擒了幾個問清楚之後,才知曉了樊城陷落的消息。
即使有樂進抽調精卒入襄陽的關係,這個堅城陷落的速度也實在不同尋常。
故而於禁一邊就地駐紮攏潰兵仔細複原樊城戰況,一邊將軍情急送曹丞相處。
而根據潰兵的說法,於禁也根據船隻數目大概估算出來了關羽水軍的規模:
兩萬左右水軍,數十條戰船,以及一條配有巨弩的戰船,並且如今已經握有樊城。
他從許都趕赴過來不過帶了三軍,一萬五的兵馬若是彌補樊城城防是夠的,但如今要去攻打樊城,那屬於是以卵擊石。
在樊城北六十裡地紮營,於禁決定靜候援軍。
徐庶事先撒出去的哨探自然也是注意到了於禁的營寨,防禦姿態實在是太過明顯,因此樊城中徐庶也是大笑:
“曹軍定是沒想到樊城能陷落如此之快,如今固守待援。”
“而能在短時間內趕赴此地者,唯有駐守許都的於禁。”
在許都時雖然失意,但這些基本的情況徐庶還是知曉的,而且再加上光幕記錄,已經能判斷個八九不離十。
“既如此,還請關將軍一行,探其虛實。”
關羽欣然從命。
站在樊城上目送關羽遠去,徐庶摸了摸下巴:
“雍涼雖難取,但是不是可以先從馬超處購一些大馬過來?”
荊州沒有養馬地,故而主公麾下騎兵稀少,僅有的一些駿馬也都是購自江東,或是從赤壁之戰前從北方帶過來的。
故而如今關羽一行出城,在徐庶看來士卒的馬匹良莠不齊,美感與戰力俱缺。
但好在荊襄水路遍布,如今的規劃中也並不需要騎兵作為決定性的力量。
不過半日之後關羽便意興闌珊而歸:
“這於禁不愧有整軍難撼美譽,營寨修的頗有章法,散騎奈何不得。”
既然難有斬獲,那就乾脆抓緊時間修城。
於是樊城這邊也再次安靜下來,但雙方都知道彼此對於樊城可謂勢在必得。
徐庶加緊修城池,於禁則是頻頻派出哨騎刺探軍情,修整地圖,力求將荊襄的地理輿情爛熟於心,尋覓戰機。
關羽軍的斥候也頻頻出城,大軍還未碰撞,雙方的哨騎斥候就已經率先接戰。
於禁軍雖有馬匹之利,但關羽軍靠著黃夫人和諸葛軍師改良的小型手弩,與之糾纏也不落下風。
就在這山雨欲來的氣氛中,樊城似乎再次恢複了往日的堅城模樣,於禁也等來了姍姍來遲的後軍。
於禁本部領三軍,徐晃從關中抽調三軍支援,許都的三軍則由匆匆趕赴的曹仁率領。
而本就是征南將軍的曹仁順理成章領了指揮權,將於禁徐晃二將。
另還有蔡瑁文聘等荊州將率領從宛城征調的八千人馬,聽從曹仁調動。
五萬五千人馬,號十萬大軍,誓要重奪樊城。
樊城上徐庶看著對麵黑壓壓的大軍,臉上也終於有了笑意:
“雲長將軍,扭炎漢之國運,改百年後之禍亂,皆從此戰之勝而始!”
關羽拄刀而立,口中吐出的隻有簡簡單單兩字:
“必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