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大唐國師李靖(2 / 2)

李老爺子回答:李勣有忠義,沒問題。不過這長孫無忌嘛,看著道貌岸然的,但特彆妒忌賢良,尉遲敬德因為他引退,侯君集因為他造反,這不是臣誹謗啊,都是因為陛下您問了我才說的肺腑之言。

李世民說:好,我知道了,今天這話你彆泄露啊。

然後李老爺子,啪,很快啊,直接寫到書裡去了。

這個記載基本屬於“正經人誰寫日記啊?”的現實版。

長孫無忌算不算好人暫且不說,但至少尉遲敬德和侯君集這兩口黑鍋他是背不動的。

除此之外,《李衛公問對》中李靖幾乎已經成大唐國師了,無所不知無所不教。

李世民這個“用兵無出其右者”,需要李靖教他“兵權謀、兵形勢、兵陰陽、兵技巧”這些基礎概念。

李世民與魏征參考漢魏南北朝總結出來的“蕃漢雜處”政策變成了李靖出的主意。

李世民還親自跟李靖請教平蕭銑的得勝秘訣是啥,然後李靖認真教李世民要與猛將推心置腹。

但是講道理,淩煙閣二十四功臣除了造反的兩個,其餘皆得善終,李世民應該是不用人教這個的。

以及《問對》中李世民連“就糧於敵”的意思都不知道,還得跟李靖請教。

但“就糧於敵”最著名的就是霍去病了,李世民無疑是對漢武帝和衛霍相當熟悉的。

史冊記載,武德七年李淵麵對頡利的兵鋒,想要遷都退守,李世民上了個表文,自比霍去病,表示要為李淵滅頡利。

因此,《問對》的問題相當大,基本可以石錘並非李靖所寫。

這書更像是後人假托李靖之名寫的一本入門級兵法。

並且還摻雜了大量的對於唐初政局見解的錯誤認知。】

麵對李靖失傳的八冊兵書,所有人都覺得心疼。

最為心疼者當屬李靖自己,寫兵法這個念頭他早就有了。

打完突厥後更是乘興寫了個《六軍鏡》的開頭,結果現在跟他說這苦心孤詣總結的用兵之道壓根沒能傳下去?

李靖不由得都在考慮,要不然學學陛下,抄錄一份帶入陵墓?

“藥師儘管寫,至於留存後世行於天下,讓朕來想辦法。”

李世民當即大包大攬,他如今想的分外明白:

太平盛世,方為莫大之功勳。

而盛世需要名將名相來彰顯,需要文治武功來體現,需要善待舊臣以佐證,需要百姓太平來傳頌。

因此給臣子揚名,便是給自己揚名。

李世民考慮起來這個簡直動力滿滿。

仿效後世的博物館,再參考新年元正日的大陳設,一個想法已經在李世民腦海裡徐徐升起。

甚至李世民在心裡已經給頡利留了個位置,被征服的敵人,同樣也是功勳。

至於頡利什麼想法,李世民就不在意了。

這邊其樂融融呢,長孫無忌就看到了自己的名字,當即叫冤:

“臣何曾有妒忌賢良!”

李靖同樣也要辯解一下:

“勿說此秘之泄,陛下若問,臣定不會如此作答!”

李世民趕忙安慰:

“輔機勿憂,定為後世偽托作書者譏言汙蔑。”

“至於這托國事之問,朕也定不會如此相問!”

李世民也不傻,老將軍滅了三國,正是避嫌都來不及呢,這麼直白的問輔政大臣看法豈不是給老將軍挖坑?

但老將軍這回答,以及寫在書上的行徑,就仿佛主動跳進了坑,還給蓋了土,殊為短智。

因此李世民也隻是當笑話看,好一頓安慰。

尉遲敬德心中也有一點惱怒升騰,但隨即就被秦瓊安慰了下去:

“我等陛下親臣,守身本分即是,勿憂其他。”

看著尉遲敬德點了點頭,秦瓊才放了點心。

此時秦瓊有點想念程知節了。

秦王府的鬥將當中,程知節打天下時能舉旗先登,悍勇三軍。

如今治天下時,能鎮守一方,庇一方太平,陛下都多有讚歎。

而尉遲敬德的脾氣秦瓊再清楚不過,不加克製遲早惹亂子。

按光幕之說法來看,尉遲敬德引退這件事多半是真的,雖然具體情況不清楚,但秦瓊覺得多半跟這火爆的脾氣脫不開關係。

還是得多勸勸才是。

此時唯有李勣還能麵帶微笑,雖為偽作,但看後世“有忠義”之說,看來結局不太差。

而李靖汗還沒擦完呢,便看到了“大唐國師李藥師”之說。

看著那子虛烏有的,對於李世民的各種教授,李靖反而放下了心。

謠言最怕的莫過於九真一假。

而這滿紙的荒唐言,反而是隻會讓人當笑話看。

他李靖請願調到南方去打蕭銑,不就是因為在陛下身邊根本沒法冒頭嗎?

而且彼時陛下剛剛擊敗王世充,還用自己教?

李世民也是一樣的想法,並且也很寬容:

“與藥師問對,共作兵家開蒙之學。”

“未嘗不是一段佳話。”

(本章完)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