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破百濟者好皇孫也(2 / 2)

但在這危難時刻,百濟王的次子扶餘泰站了出來。

父兄棄國而逃,扶餘泰獨抗重任,他散儘家財安撫泗沘城的百姓和士卒,並在城內四方奔走安撫人心。

最終在士卒們的見證下,扶餘泰宣布自立為王,要與泗沘城共存亡,誓言抗擊暴唐!

受小泰感染,又一個百濟王族站了出來,他叫扶餘文思。

扶餘文思是百濟太子的兒子,百濟王的正兒八經的好皇孫,棄城而逃的是他的爺爺和親爹,誓言與城共存亡的是他的親叔叔。

麵對如此危局,扶餘文思效仿叔叔,身穿鎧甲登高激勵民心。

他先是慷慨激昂的回憶了一番百濟建國的不易,稱:

“雖然國王和太子都跑了,但他們會在遠方注視著我們!”

然後效仿漢家故事,命人將一條繩子係在城牆上,然後將繩子拋出城外,宣稱:

誰要是不願意與百濟共存亡,可以現在就通過這條繩子爬出城外,去投降唐軍。

士卒們被這氣氛所感染,有人痛哭捶地,誓言要保護皇孫,百濟養卒數百載,死節報國在今朝!

但和他們預想的不太一樣的是,皇太孫慷慨激昂的話語一轉:

“如今突遭大難,叔父就迫不及待自立為王,倘若唐軍退去,我等安有活路?”

眾目睽睽下,皇太孫展示了嫻熟的滑繩技巧,第一個用上了那條綁好的繩子,直奔唐軍大營。

這番話語和舉動對守城方來說堪稱殺人誅心:

國王太子都跑了,王孫也帶頭投降了,伱還拚命個什麼勁兒?

現場反應過來的士卒們開始爭搶那條繩子,唯恐向唐軍投降的晚了。

小泰得知這個消息後哀歎一聲,明白大勢已去,於是下令大開城門向唐軍投降。

但對蘇定方來說驚喜還沒結束,泗沘城破不久,百濟王和太子合計了一下就屁顛屁顛回來投降了。

沒辦法,投奔高句麗一路艱難跋涉不說,高句麗會不會把他們父子當人都猶未可知。

大唐就不一樣了,包接包送,包工作包住宿,隻用享受就行了,最多沒事兒跳跳舞,那都不是事兒!

前後不過一個月,蘇定方押送著上萬俘虜和百濟王室班師回朝,至此百濟國除。

但蘇定方撤離百濟時,順手往茅坑裡扔了個炮仗,激起了民憤。

唐軍跨海而來足足十萬人,前後不過兩仗,斬獲僅一萬,功勞和斬獲都不夠分。

於是泗沘城破後,唐軍開始了縱兵搶掠,並且不封刀,史書記載“壯者多死”。

拜蘇定方這一舉動所賜,百濟複國運動被轟轟烈烈搞了起來。】

聽著光幕的講述,蘇定方的笑意是越來越難止住。

同樣的李世勣的麵色也是越來越複雜。

但是在聽到最後一句話後,蘇定方的笑意僵住了。

然後這笑意慢慢爬上了李世勣的嘴角。

而且李世勣看的清楚,一抹顯而易見的失望之色出現在了陛下臉上。

李世勣本來還奇怪,若是按光幕此說,百濟王室皆爭先恐後投降,士卒死戰之心已消。

這種情況下,劉仁軌哪來的用武之地?

如今懂了,原來這劉仁軌是來給蘇定方善後的。

暗自搖搖頭,李世勣倒是忽然覺得自己運氣倒也不錯。

比如郭待封這種不聽軍令還搶功的貨色,沒在高句麗戰場上給他搞事兒,那真是祖宗保佑了。

歎了口氣,李世勣反倒是率先釋懷,主動拍了拍蘇定方的肩膀:

“其間或有內情,未必是定方之責。”

同是領軍打仗的,李世勣太明白對軍隊來說軍紀有多重要了,也更能明白其難處。

令行禁止是每個為將者的夢想,但絕大多數情況下,士卒都隻能靠賞賜驅動,尤其是這類臨時征募之軍。

若能百戰百勝,若能斬獲頗豐,若能得功蔭子,那你就是士卒們的最好的將軍。

反之,若是幾無斬獲還想彈壓士卒不滿,除非真的威望卓著,否則士卒們乾的第一件事就是砍掉將軍的腦袋。

旁邊李靖幽幽歎了口氣:

“所領之軍,多矣。”

蘇定方啞口無言,隻是略有羞愧的對著李世民那邊拱了拱手。

對此李世民點了點頭,還有餘裕寬慰了蘇定方兩句。

而在心底他則是想起來了後輩此前漫談的唐軍戰力為何衰退的問題。

這滅百濟之戰,似乎就是一個關鍵的時間點。

李世民自己捋了捋,入百濟的蘇定方是從西域滅國而返,由此戰開始,朝廷對陣亡者不再過問。

緊接著就是這百濟之戰,死者無問,生者亦會被克扣軍功。

而這番總結是誰提出來的?劉仁軌。

因此李世民轉而拍了拍劉仁軌,一臉“你受苦了”的表情。

劉仁軌一臉莫名。

(本章完)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