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戰之初的高宗雄心勃勃,但如此糜爛的局勢已經讓高宗身心俱疲,再加上天降大雪,撤軍就變得理所應當了。
不僅如此,打下來的百濟高宗也不打算要了,命令劉仁軌不必堅守,退入新羅國和新羅王商量怎麼撤軍吧。
但劉仁軌覺得,唐軍來之前朝鮮半島就是三足鼎立,唐軍走了百濟複國,那朝鮮半島還是三足鼎立,咱唐軍不是白來了嗎?
於是劉仁軌堅守不退,然後用一封長信讓高宗重新支棱了起來。
劉仁軌的意見很簡單,堅守待變就行,而且他實在信不過新羅王。
對方打的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算盤實在太響了,崩到他臉上了都。
劉仁軌的判斷很快就得到了應驗:倭國出兵了。】
孔明歎息一聲:
“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煙焚。”
“這高宗苛減軍功致使這百濟局勢糜爛。”
“那鄭仁泰貪功冒進使高句麗得以喘息。”
搖搖頭,孔明不太清楚那不克而還的蘇定方是否後悔過在泗沘城的縱兵劫掠。
雖有千般借口能夠辯解,但……滅百濟乃是開疆拓土,是要讓其民也為漢民,不歸其心,談何開疆拓土?
想到此,孔明看向張飛的眼光倒是有點讚賞:
到了雍涼之後能夠迅速注意到漢羌的衝突,翼德較之往日,已不同矣!
“如此算來。”
另一邊張飛都驚了,拍著龐軍師肩膀道:
“這高句麗竟連敗三帝?”
龐統皺眉摸著肩膀,仔細想了一下,也是歎息道:
“本以為大軍開赴,是要畢十年之功於一役。”
“結果戰前不察軍情,戰時事端不絕,激戰正酣時抽調大將。”
“翼德此前說,這李治最大問題就是偶爾不理智,如今看來確實如此。”
“首尾兼顧,首尾皆不顧矣。”
說到此,龐統倒是有點可惜:
“假若那蘇定方領軍能克製一下,假若那高宗遴選平北胡主將能再慎重一些,或許……”
龐統不由得想象,若是這唐能此戰既定,在朝鮮半島不至於靡費人力,或許這唐的曆史能變得不一樣一些?
孔明並不這麼認為,看似偶然的背後,實際上是一係列頻發的問題。
軍功的短缺,勳貴子弟的德不配位,當朝天子的戰略眼光缺失等等。
孔明覺得幾乎每一個問題都能夠寫長文探討,並讓後來者引以為戒。
但提筆寫了幾筆之後,孔明便反應過來,唐朝並未大漢之過錯為戒。
提筆呆愣半晌,孔明歎了口氣將拿起來的筆重新放下。
單單指望後人引以為戒是不現實的,因為這唐已經說明了這個問題。
而想要從本上解決問題,此前光幕已經說過多次了:
“不進則退,世事之常。”
工學,算學,醫學,書文之學,皆需進,也就是後世的常說的進步之詞。
這一刻孔明感覺自己對問題看的也愈發通透了。
一旁的劉備摸著下巴,回想著劉仁願的履曆,心中倒是還覺得頗為奇妙。
匈奴漢也是漢?不,既然已經尊漢,那就是漢,而非匈奴。
居夷狄而尊華夏者,乃華夏也。
……
李世民歎了口氣,感覺自己看著這個戰局真的是在乾著急。
剛滅百濟旋即就要攻高句麗,他嫌太冒進。
四路大軍水陸並進,他嫌募兵過多。
戰時調將導致龐孝泰身死,他都想直接鑽到光幕裡將兒子推開:會不會指揮?讓朕來!
但最終,李世民也沒忘了這是自己皇子,不都是自己教的嗎?
這一刻李世民倒是再次感受到了,教兒子真難。
不過至少有些地方做的也還行,李世民看了劉仁軌一眼。
比如對罪臣的啟用,並且還能知言納諫。
這一刻他想起來那玄宗時的封常清,相較而言,皇子治做的應當已經算是不錯了吧?
工作上的原因,今日遲了,抱歉。
以及這一期主要聊的是航海和科學相關,現在屬於前置,儘量不拖遝。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