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強叩國門(1 / 2)

兵法有雲,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

李世民一直覺得,知己兩個字,他一直做的挺好的。

比如開唐之前平定天下的戰爭,麾下猛將不少人都勸過,讓他不要以身犯險,對此他當然是不聽的。

結果就是等平定天下的戰役打完,他的坐騎相繼有六匹死於戰場,本人一次重傷都沒有過。

喜好弄險但不遇險,這是杜如晦此前閒聊時他的軍陣評價。

李世民對此頗為自傲。

畢竟一次弄險獲勝可能還是運氣。

次次弄險還能笑到最後,那隻能說明天策上將確實做到了知己知彼。

而治國上也是同樣,進能暫忍渭水之辱,退能休養生息生吞蝗蟲為民表率。

但通過後輩的講述,他才逐漸看清楚在教育兒子這件事上做的有多失敗。

魏征忍了忍,但最終還是出言道:

“陛下,父子相夷其出有因,或因,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於正也。”

房玄齡和杜如晦頓時側目,對魏征的脖子硬度又有了新認知,這真是能當麵說的嗎?

這話的典故本身倒是挺正常,出自孟子和公孫醜的對話,談的內容是關於易子而教。

其中的“正”應作嚴格規範之解,就是說如果是親爹嚴格的教育兒子,兒子肯定會抱怨:

老爹您對我要求這要求那,但老爹你自己就沒做好一個榜樣啊。

但這句話在此時說出來,那可太刺耳了。

畢竟眾所周知,玄武門的根源就倆字,太子。

那太子是啥?也是“出於正”。

因此這句話簡直是一語雙關,既指責了李世民沒給太子做個好榜樣,也暗指了玄武門給李唐的後來者起了個壞頭。

再聯係到魏征的出身,杜如晦即使很相信陛下的氣度,但本能的還是為魏征的腦袋捏了一把汗。

意料之中,李世民的臉色白了三分。

意料之外,發白的臉色上並沒有怒意湧動。

最終李世民幽幽歎了口氣,不去看梗著脖子的魏征,而是麵向旁邊的大唐疆域圖道:

“能為萬民謀福祉,方為天子之正。”

魏征沉吟了一下,點了點頭,讓杜如晦鬆了一口氣的是,魏征並沒有太過於糾結這個,點了點頭繼續道

“孟子亦言,父子之間不責善,責善則離。”

“陛下此前對太子,有求全責善之嫌。”

李世民心中一歎,孟子的這一章他也讀過,但從未想過會如此完美應驗在自己身上。

孟子認為父子之間是不宜夾雜夫子和學子這層關係的,因為如果作為夫子難免會對學生求全責備。

但這麼一來就難免父怒子怨,從而離心,最終父不成父,夫子不成夫子,此之謂舍本逐末。

沉吟了一下,李世民緩緩道:

“玄成今日便在宮中與朕一起用膳吧。”

魏征拱拱手,心中明白陛下多半是要和他談談太子的教育問題了。

至於這劉仁願,魏征就不多言了,畢竟如今這人還未入仕,而且相信陛下如今既知,必會妥善重用。

以及這高宗一朝對朝鮮半島經營的失敗,也會成為朝廷之後攻略朝鮮半島的參考。

以上種種都屬於擺在明麵上的事,魏征很知趣,覺得這類問題無需贅言。

【不過在朝鮮半島做的出色但不見於史冊的,並非劉仁願一人。

唐滅高句麗之後,戰爭並未就此徹底結束,因為高句麗舊土上還有殘餘勢力跟唐軍打遊擊。

而這裡有意思的就來了,你說高宗精明吧,他偏偏一手促成了熊津都督府的徹底羈縻化,為新羅提供了可趁之機。

但你說高宗昏庸吧,他隻是一牽涉打仗就會猶豫不決,如果隻論外交手段,那是足以和二鳳掰掰腕子的。

大非川之敗後,在為吐蕃頭疼的同時,高宗也敏銳的察覺到朝鮮半島氣氛的不同尋常:

高句麗殘餘勢力作亂,新羅也蠢蠢欲動,下一步是不是就要聯絡倭國再次夾擊唐軍了?

此時的唐朝沒什麼錢,很難支撐起一場勞師遠征,於是高宗另辟蹊徑,召來郭務悰,命其出使倭國。

郭務悰並不是第一次出使倭國,在白江口之戰後李治就在努力營造唐朝的帶頭大哥地位,派郭務悰出使倭國。

隻不過白江村之戰後倭國徹底嚇破膽,認為唐朝一定會來滅國,因此拒而不見。

如今麵對海東可能再起波瀾的情況,李治也發了狠,在財賦並不樂觀的情況下,給郭務悰撥了兩千人和四十七艘戰船,命其出使倭國必須要成功。

這種行為就是標準的寫作和平出使,讀作武力威懾。

郭務悰也很懂,並且吸取了上一次被倭國拒之門外的教訓,在領艦隊到達對馬島之後,就先派出一艘小船到倭國作通知。

通知內容我們不得而知,倭國史冊記載的是“要求來朝”,可見郭務悰的態度著實不怎麼樣,把倭國嚇得夠嗆。

在通知了並非交戰之後,郭務悰也不管倭國的反應,強行將艦隊開到了比智島附近,叩開了倭國的國門。

隨後的事情就很耐人尋味,郭務悰到了倭國一個月之後,天智天皇駕崩,隨後郭務悰一行就駐下不走了。

賞賞花喝喝酒,直到來年五月底,郭務悰收了倭國絁(音同施)一千六百七十三匹、布二千八百五十二端、綿六百六十六斤,之後這一行人才拍拍屁股戀戀不舍的駕船而回。

倭國自己的曆史,對於給郭務悰的財貨稱為“傾賜”,絁是倭國自己的絲綢,而且當時類似於漢代的錢帛兼行,這個絁是可以直接在倭國消費的。

作為對比,後來倭國有嘗試再次小心翼翼的進入朝鮮半島,對渤海國百般籠絡,最豐厚的一筆賜贈是絁七十匹,相較於郭務悰帶走的有零有整的一千六百多匹,很難不懷疑這是倭國國庫所有存貨。

以上都是屬於新、舊唐書的記載,要是聯係到倭國自己的曆史,這件事就變得格外有意思了起來。】

李世民的眉頭舒展了開來,麵上重新掛起來了一點笑意。

魏征倒是反而有點捉摸不定了:

“這行徑……似是太過霸道。”

“禽獸之輩,何言霸道?”

李世民笑意吟吟的反駁,大搖其頭:

“學唐數百載,不知忠義,讀我華夏經典千餘載,不知禮信。”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