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已經燒成廢墟的五丈原營地上,霍峻滿心緊張,仔細斟酌著每個字給諸葛軍師講述此地來龍去脈:
“這五丈原原本隻是一處荒地,某聽軍師建議在此築營襲擾曹軍半年有餘。”
“二月初時曹軍發兵西犯雍涼,敵軍勢大難以相抗,不得已退守斜峪關,並焚此營地以免落於敵手。”
一片荒地上堆了一些斷壁殘垣本應該沒什麼好看的,但孔明仔細看著這一切,最終發出了一聲悠長的歎息。
“仲邈,此地離長安有多遠?”
數次襲擾,霍峻對此地的地理也已經算得上如數家珍,想都不想便道:
“若是走河穀道可長驅直入,距長安兩百四十餘裡地。”
“若是走槐裡茂陵這條大道,要多上五十餘裡地。”
“若驅策良馬,可半日往返。”
五丈原營中有一個泥土堆砌的小望台,孔明登了上去向東遙望:
“半日往返……”
話語孤廖,餘味悠長,話語漸不可聞。
“師傅,傘!”
小薑維看不懂師傅的愁思,但不妨礙他察覺到此時天上開始下起了毛毛細雨。
雨水不大,但這立春之後的第一場雨如同細針一般,落在臉上冷的透人心脾。
薑維小跑著去要了傘給師傅撐了起來。
但孔明身高太高,小薑維撐著傘即使努力踮腳也隻能勉強遮住師傅的肩膀。
正著急間,小薑維見到師傅彎腰下來,從自己手中接過了雨傘撐起,並順手將薑維攬到身側,一起遮風擋雨:
“你還太小,讓為師來。”
小薑維懵懵懂懂的“啊”了一聲,感覺到摟著他肩膀的手收了收,站在身後一直默不作聲的馬鈞也被師傅用傘撐了起來。
這樣一把傘是不夠用的,孔明身上有些許地方被雨水打濕,低頭看著薑維擔憂的目光,他寬慰的笑了笑,將羽扇塞到了薑維的手裡。
隨即握著腰間劉備的佩劍,然後沉聲喝道:
“主公劍信在此,子龍!”
“末將在!”
孔明一手撐傘,一手拔出腰間佩劍遙指:
“明日卯時,拔營五丈原!”
“攘奸凶,興漢室,兵發長安!”
小薑維抱著羽扇滿臉欽慕,他感覺這個熟悉又陌生的師傅,此刻的身影無比高大!
霍峻心下奇怪,如今大軍駐紮的地方嚴格來說算是郿縣,五丈原儘是廢墟,哪來的“拔營五丈原”?
但那邊趙雲渾然不覺,大聲道:
“末將得令!”
“攘奸凶,興漢室!”
“兵發長安!”
當晚霍峻便急匆匆求見了孔明一次。
隻是霍峻還沒來得及開口說話,孔明便搶先道:
“仲邈來意我已知曉,攻長安非臨時起意,且觀之。”
於是霍峻隻能滿腹狐疑的重新離開。
在霍峻看來,如今在這郿縣駐紮的兵力十分駁雜。
有趙雲的兩千餘精騎,有那馬孟起留下的三千餘羌騎,有他霍峻所率的兩千步軍、千餘弩兵。
諸葛軍師從漢中來隻帶了千餘人,剩下的也就是數千民夫在不停的運輸輜重,並不能作戰。
可戰之兵不過八千餘,而且其中一半都是拿來攻城血虧的騎兵,這長安如何能下?
眼看著霍峻離開,孔明繼續和薑維馬鈞擺弄手裡的模型:
“伯約、德衡,我們繼續來說這配重投石機當中的衡重之理。”
馬鈞滿臉都寫著興趣,小薑維雖然理解起來比較吃力,但也學的如饑似渴。
因為下午時候師傅說了,破城之法,便在這衡重之理當中。
為了便於演示,師傅還專門帶來了一個小模型來演示,並稱之為配重投石機。
模型演示,配上師傅準備好的圖畫講解,薑維倒是很快就理解了其中原理,但很快便迎來了更加痛苦的算學。
道理很簡單,這個配重投石機配多重的石頭、需要多長的梢杆、能投起多重的石頭、大概能投多遠。
種種問題,都需要明白什麼是標什麼是重,學習師傅總結出的“墨家衡重式”之後,依靠算學來解答。
這些已經算的薑維滿頭大汗了,但那邊馬鈞已經在興致衝衝的和師傅探討:
這磨秋(杠杆)兩端,若是扭曲、折疊、彎轉之態,需要如何計算?
隨即兩人在紙上畫了不少薑維一看就覺得離譜的磨秋出來,並興致勃勃的探討。
小薑維隱隱約約還記得,當初他問龐統師傅,他想要做蓋世名將,需要懂什麼?
當時的龐師傅糾結了一會兒,告訴他需要“察人心”。
這個問題他也問過眼前的諸葛師傅,然後這位師傅二話不說塞給他一篇“九九歌”。
要求他從“九九八十一”到“二半而一”全部背熟,如今還要研究更加艱深的“衡重之理”。
睡前小薑維不禁一歎:想當名將可真難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