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歲又有滅吐穀渾之功,等諸夷齊至賀唐,必教爾等知曉何謂盛唐華夏之風也!”
經過後世解釋漢武帝統過年之功績,李世民自然也不願落於人後。
照貓畫虎誰不會?若論武功他李世民並不覺得將來能輸漢武了。
有此等強悍武功作保,那上國風俗,諸夷必欣然而摹習也。
【從臘月二十六起至二十八,各地的過年風俗可以說大同小異,無非就是三項:
燉豬肉,宰年雞,發白麵。
現在我們聊起來古代的養豬史,往往也會有類似豆腐缺漢唐正史記載的吊詭之感。
一方麵來說,華夏的養豬史非常的長,早在殷商時期豬就是祭祀所用的絕對C位。
周代將按照祭祀規格分太牢和少牢,就是俗稱的天子祭禮和諸侯祭禮,兩個LV的祭品當中,豬都是不可或缺的。
而後來從秦漢至南北朝,豬也一直都是民間祭祀首選,而且一般來說古代文獻中如果沒有特彆注明,那麼“肉”一般來說指代的就是豬肉。
豬這種家畜與古代聯係之緊密可見一斑。
另一方麵來說,關於古人到底吃不吃豬肉,也是現在挺常見的爭論,雙方各執一詞爭論不休。
但這個爭論實際上多多少少也是有點拿今朝的劍去斬前朝的官的意思。
從曆史文獻角度看,在宋代之前,豬作為家畜來說,更多的是看重其功能性,而非可食用性。
比如武周時,武則天的親侄子武懿宗有留下騎豬馳騁戰場退敵的記錄,可見對當時來說雖然跟不上時代,但豬確實曾經有過坐騎的屬性。
另外,史記當中有個對勇猛將軍稱讚的稱號是“烏喙將軍”,便是將猛將比作烏豬一般勇猛。
最重要的是,在缺乏化糞手段的古代,豬還給當時的人提供了一個能持續有效處理生活垃圾的額外選項。
比如《墨子》當中記載,“城上…五十步一廁,與下同圂。”
其中的圂就是豬圈的意思,具體結構是什麼樣子就不多展開,稍微想象一下就知道。
從這個作用上來說倒是可以解釋,為什麼宋代之前的權貴皆不喜豬肉。
另外最重要的就是古代缺乏靠譜的肥料,很長一段時間裡,豬糞都是最簡單易得的原始農肥。
建國初期曾有一句話說是“養豬不賺錢,回頭看看田”,其中對於豬的作用與古人可稱是異曲同工。
那麼豬的功能性改變具體是什麼時候開始的呢?
毫無疑問是宋朝,或者更確切的說是從宋代出現東坡肉(紅燒肉)開始。
從漢代起就有的豬仔閹割手段在宋朝得到了發展,初步解決了豬肉的腥臊的問題。
而在南北朝時期,先人們也開始初步嘗試解決豬長不肥的問題。
“麻鹽肥豚塚”便是這一時期的研究成果,給豬吃麻子育肥,吃鹽助消化。
而宋代鐵鍋開始大量出現之後,紅燒肉這個做法也給豬肉打上了美味的標簽。
至此,豬在人類社會扮演的角色才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一直到了明代,“圈乾食飽”和“少添勤喂”這兩個育豬準則被正式確立。
至此,豬成了人類最好吃的朋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