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是這樣說,但悄悄咽下的口水出賣了他的全部想法。
長孫皇後看著李世民即便是扭過了頭,但依然還在用眼角餘光瞟著光幕上的紅燒肉菜品,頓時促狹笑道:
“替百姓先嘗之事,妾為皇後亦可,如此也是為陛下分憂。”
李世民抬了抬手,最終隻能心不甘情不願的從牙縫中崩出來個“好”字。
眼見自己夫君這般姿態,長孫皇後也柔柔笑道:
“等禦膳房完善此菜肴做法,尋一月獻於陛下便是,畢竟此上之製法太過粗陋,定難味美。”
長孫皇後自是知庖廚之術的,一眼便看得出來這文字注解實在太過簡略,單以文火慢燉而不加他物,怎麼可能做出這般色澤可口,令人食指大動之菜品?
聽聞皇後這樣說,李世民方才點了點頭,不再記掛。
隨即若有所思道:
“這養豚之法,當令太仆寺典牧署規整其術,推廣天下。”
杜如晦與房玄齡對視一眼,領命記下。
曆經亂世兩人再明白不過,想要令健兒身強體壯,那便要能糧肉兼食才行。
這曆時千年總結的育豬之法,也自然可稱珍貴。
【家豬受限於肉料比的問題,要一直到帶明才研究出了比較完備的肉用養殖方式。
但缺了豬也並不意味著古人就吃不上肉了,除去眾所周知的牛羊之外,最受古人歡迎的當然還是雞。
這種最常見的家禽飼養方法簡單,在經過春秋戰國的探索之後,至少在漢朝時養殖方法就已經相當完備,出現了零星的規模化養殖的記錄。
但因為雞貧弱的抵抗力的問題,規模化養殖在漢代很快就無疾而終,此後的封建時代基本再也沒見過規模化養殖的記錄。
而這個問題在古代基本屬於無解,一直到要到現代有了大量的廉價抗生素之後,養雞場會被傳染病團滅的問題才算有了解決的希望。
畢竟,就算古人突然打通任督二脈用蒸餾法製造出了大蒜素這種非常低配的抗生素,也會麵臨這種“神藥”僅能保存半天時間的問題。
給人用都尚且困難,更遑論要用在養殖業上了。
雖然規模化養雞遇到了困難,但在如何吃雞上,中國古代也稱得上是一騎絕塵。
現代有人曾經問過,古代的帝王能夠抵抗炸雞的誘惑嗎?
事實上,如果你神神秘秘的把炸雞作為底牌獻給皇帝的話,唐代以後的皇帝多半會以為你是個傻子。
比如唐朝人就會將整雞用麻線固定好,先用白水煮熟,再放入碗中加香辛料蒸透,最終投入菜籽油當中炸製,最終以花椒鹽佐食,謂之葫蘆雞。
這種做法比炸雞不知高到哪裡去了,大概也就是蛋清麵粉混合掛漿後炸得酥脆的外殼能讓古人驚訝一下——但也就僅此而已了。
另外,雞肉在古代的價格並不算貴。
漢朝從武帝起重視軍隊建設,雖然普通百姓宰雞為食會稍顯困難,但從漢居延簡來看,完整的漢朝軍隊夥食包括穀物、整雞、鹽、蔬菜和酒,基本保證可以全年有肉。
西漢軍隊充足豐富的食物供應遠勝於隻有冬天能吃肉的匈奴,從而打出了一漢當五胡的戰績,也迅速打空了西漢的國庫。
宋代經濟發達,吃雞肉變得更加容易,普通人的三日工錢就能買一隻大公雞,陸遊寫的詩就是最好的佐證: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從字麵意思就能看出來,這算是宋代的自耕農或小地主過年的標準配置。
至於帶明就更不用說了,普通人一日的工錢就足夠買一隻雞或者兩隻鴨,日常吃肉更顯從容。
當然以上的論述僅限於古代太平時節,若是遇上亂世就彆惦記過年吃肉了,先考慮怎麼活下來跟其他爭一碗臘八粥過年才是正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