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8章 滿川龍虎舉(1 / 2)

對於北宋諸事,李世民倒沒有太多感觸。

其中的考量也並沒有那麼多,單純隻是覺得這北宋的戰爭屬實無趣極了。

親臨戰陣,激勇破敵,高歌以賀凱旋,這是他所中意的戰爭。

動無遺策,一擊中的,精兵行奇襲之勝,李靖的這般領兵之法他也同樣讚賞。

而這兩種戰法,在那宋朝天子宰輔猜忌折辱武將且派監軍掣肘的情況下,定然是無法施行的。

就如那楊業,老於邊事又如何?動曉敵情有何用?忠烈勇武所托非人,以兒郎性命為注,最終隻道一句可惜。

而無論是那真宗一朝大造天書封禪,還是歲幣委和以代戰,皆令他不齒。

故而簡單慨歎過後,李世民也不放下手中的筆,左手拇指和食指略微捋了捋自己的虯須很是自得:

“朕的文采自是極好。”

長孫無忌笑眯眯讚同:

“後世那長安辭舊迎新之賀亦是用陛下所題之詩,足見陛下文采傳千年。”

“陛下或可題文賦以贈後輩,想來足慰後輩。”

長孫無忌這個說法頓時讓李世民有點心動。

此前後世提到失卻《蘭亭集序》這件國寶時,杜如晦便有促狹之言請他將寶帖送於後世。

當時雖隻是戲言,但後來李世民確實還認真考慮過,畢竟此物雖珍貴但也不過是用來臨摹觀賞,但對後輩來說端得是意義非凡。

而且寶帖雖然珍貴,但若論效用,難當從後輩之處所得之萬一。

但……這畢竟可是王羲之真跡,而且一旦送出那便是不可複得,那此時豈非臨摹而賞一次便少上一次?

這種糾結的心情令李世民矛盾極了,但此時長孫無忌一說,李世民才驟然想到:

於後世而言,恐怕朕之真跡亦可作寶也,既如此不如乾脆先臨摹一貼《蘭亭集序》贈送?

越琢磨便越覺得這個想法可行,李世民也不由得喜上眉梢。

《蘭亭集序》這寶帖最終肯定還是會贈後輩以作酬謝,但不影響眼下將寶帖再多留一段時日。

【按理來說,北宋如此崇文抑武,漫山遍野都是士大夫們大展拳腳之地,怎麼著也應該有一兩個能拿出來誇誇的吧?

但很可惜,北宋士大夫的武功水平不能說是一無所有吧,隻能說是一文不名。

現代有研究宋史的學者言語相當諷辣,稱北宋的文官集團有強烈的自欺性,也就是非常喜歡騙自己。

而這種心態的形成,如今一般認為是形成於真宗時期。

咱們此前說過真宗大造天書祥瑞上泰山丟人現眼的事兒,封建時代的史書往往為尊者諱,將這件事定性為“佞臣作亂君主失明”。

但咱們現代不用管它皇帝算老幾,說實話無論是天書還是封禪皆規模浩大,若沒有整個中樞係統的配合,宋真宗和一兩個佞臣基本不可能成事,所以這件事實際上是真宗和士大夫的一次媾和造神。

天書封禪當中的自欺屬性,當時獻策的王欽若說的非常明白。

“城下之盟,古所深恥,非天表瑞貺……不足聳狄人而掩茲醜”

由此可見真宗時期的士大夫很明白:澶淵之盟確實非常丟臉,那咱們乾脆弄出來天書嚇嚇遼人順帶遮醜吧。

後來劉娥臨朝稱製把天書都送進真宗墳墓裡,這才終於止住了這樁鬨劇,但北宋士大夫的自欺之風已然刹不住車了。

另外不可否認的是,從仁宗一朝開始,北宋的士大夫秉承著“內聖外王,承當天下事”的人生信條,基本都有很強烈的建功意向。

宋夏戰爭爆發,當朝的士大夫翹楚如韓琦、範仲淹、夏竦、龐籍、文彥博都趕赴前線,都是急於建功立業心態的體現,但可惜都沒什麼用。

狄青曾私下說過,軍旅之事,非所任也,算是這位底層出身的將軍對於北宋文武問題非常一針見血的評價,但沒人會在意他的意見。

對於一乾士大夫的領軍成果,《儒林公議》記載的很清楚:

“慶曆初,夏寇方盛,陝西四路並任儒帥,久而未有成功。”

“叛擾累年,官軍頻敗”,並直言官軍“一戰不如一戰”。

結果,在邊境防線一直向汴梁推進的情況下,難有建樹的士大夫們自欺欺人的被動再次生效,大後方先是流傳出了西夏並沒有戰心的說法:

“無以延州為意,今小範老子腹中自有數萬甲兵,不比大範老子可欺也”

後來更是直接開香檳:

“軍中有一韓,西賊聞之心骨寒;軍中有一範,西賊聞之驚破膽。元昊聞而懼之,遂稱臣。”

但實際上這種話聽聽就得了,實際上宋夏戰爭咋樣誰還不知道?

梅堯臣賦《故原記》,蘇舜欽寫《慶州敗》,範雍的《紀西夏事》中更是清楚承認了因輕敵招致的大敗。

而大著舌頭說“大凡用兵,當先置勝敗於度外”的韓琦在好水川一戰全軍覆沒,被累試不第後投西夏當了國相的張元嘲諷“夏竦何曾聳,韓琦未足奇。滿川龍虎舉,猶自說兵機。”空餘笑談。

對於宋夏之戰,李燾修《資治通鑒長編》時隻說儒帥們“好謀而少成”。

明朝史學家言語更直白:宋人高自誇詡,毀譽失實。

王夫之這個噴子則是差不多追著罵人:種氏外無將,中樞內無策,狄青名聲初顯不足掛帥,夏竦範雍都是廢物,韓琦範仲淹雖然憂國憂民但真不是這塊料啊。

第一次宋夏戰爭的主役有三,其中僅有最初的三川口之戰勉強算是宋夏平手,後來的好水川之戰和定川寨之戰都是大敗。

而雙方的第一次議和跟北宋關係也不大,主要還是遼夏關係惡化,李元昊為了避免兩麵受敵,從政治角度選擇接受北宋每年給予的歲幣和開放榷場,達成了第一次議和。

某種意義上來說宋夏戰爭中,士大夫們確實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要不是士大夫們變著花樣被吊起來打,李元昊也不至於這麼優哉遊哉的對北宋議和條款挑挑揀揀。】

漢長安府內,張飛嘟嘟囔囔:

“俺可算是知曉後輩談及這宋時緣何多有怒其不爭之意了。”

“這宋之外戰,實屬……拉胯之至。”

總聽後輩念叨,張飛乾脆也將新詞現學現用。

從應朝廷之詔平黃巾起至此已然二十幾年,張飛覺得如今自稱宿將應該也不算過分,對戰事應該也算是見多識廣了。

而且拉胯的戰事也並不是沒見過,比如那唐安史之亂的開端,名將不死戰於沙場反而被斬於營中已經足夠令人唏噓了。

但此時看這北宋之戰績,張飛不禁連連搖頭,追加評價道:

“這儒帥若想救宋,不如去投遼或是投夏,那北宋或能得一二喘息之機。”

“翼德!”劉備聲音略微提高了一點道:“勿要作此閒言。”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