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太峰媳婦杜秀蘭見丈夫給彆人辦事情,搞緊缺物資,就鼓搗著丈夫,與其給彆人瞎幫忙,不如自己開一間商鋪,專門經銷緊缺商品,用計劃價、內部價與零售價的差額賺錢。
裴太峰原來也想過這茬事,隻是他骨子裡樂於助人,廣結人緣,廣交朋友,在為自己和為彆人辦事幫忙中找到存在感,體現成就感,顯示自己的本事,實現自己的價值。他見媳婦想舀商海裡的這瓢水,初期不予理睬,但禁不住她多次嘮叨,經常囉嗦,耳中聒噪,索性一不做,二不休,通過黃振強幫助,將杜秀蘭招收為縣手聯社勞動合同製工人。
之後,裴太峰又在自己與廣東家具商合夥經營的家具店後排房子租賃過來。這排閒置的房子在縣手聯社後街,共有9間。這9間房子原是縣手聯社在大集體時的職工大灶,後來,隨著國家對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完善,許多手藝人陸續回家,手聯社集體工人不斷減少,加之職工們大部分是本地人,都回家吃飯,這大灶也就辦不起來。這排房子已閒置多年。黃振強當然願意將閒置資產利用起來。
縣手聯社這9間灶房食堂雖然不在縣城主街道,但緊鄰後街。後街坑坑窪窪,不是太寬,卻暢通,兩旁大部分是平房,為居民住宅區,間或有零星小賣部。
裴太峰租下這一排房子後,將朝向縣手聯社院子這麵的門窗全部封閉,在麵向後街的這邊破牆開店辦三產。
裴太峰原計劃將這9間房子收拾裝修後,開辦一家用本地手抓羊肉與川菜相融合的中高檔餐廳,讓妻子掌管。一方麵搞餐飲盈利,另一方麵也便於自己結交有關領導和各界朋友,為自己辦事提供方便。
裴太峰通過關係能招來手藝好的大廚子。他明白搞餐飲隻要菜味香,有特色,價位合適,服務到位,就有顧客來。酒香不怕巷子深。這個地方雖然有些僻背,但通車,安靜,最適合朋友們吃飯喝茶飲酒聚會,裴太峰有把握能搞好餐飲賺錢。無奈妻子杜秀蘭堅決反對,她嫌棄開餐廳俗氣,她要經營與手聯社業務相關的產品、商品,或者經營文化用品,這樣才顯得高雅,有品位。
杜秀蘭是九塬村人,受父親影響,她從小愛讀書,特彆愛閱讀文學作品。
杜秀蘭上高中時偏愛文科,喜歡讀書人。在班上領讀過杜甫的《春望》、《春夜喜雨》等絕句課文。她崇拜杜甫,能將杜甫最長的一首詩《北征》倒背如流。杜秀蘭高中畢業後連中專也未考上,回鄉務農卻不忘讀書,對中外文學名著如數家珍。
杜秀蘭父親杜宜之在青隆鄉九年製學校當民辦老師,每月報酬30元。杜老師家中有些祖輩留下的線裝書,一直珍藏著。杜秀蘭母親在家種莊稼,生有二女一子,杜秀蘭是老大,妹妹杜秀菊和姐姐一樣,未考上大學中專,上了一所天河地區海林技校,畢業後,留在天河地區海林軸承廠當車工,尚未嫁人。弟弟杜入源跟隨父親在青隆九年製學校上初中。
儘管家裡收入微薄,杜秀蘭卻時不時買書藏書。九塬村乾農活的女子,箱子裡都裝的是衣服針線。而杜秀蘭出嫁時,裴太峰父親給兒子精雕細琢的兩個板箱和兩個門箱裡,裝的全是杜家陪嫁的書籍,包括兩木箱線裝書。這讓兩年前當新郎的裴太峰心裡很不受用,他覺著這四個箱子裡最好裝滿陪嫁的被褥,就是裝一點糧食也比那些沉重的爛紙書慶祥。然而,在婚事上他得事事依著杜秀蘭,誰讓他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追到九塬村這朵村花的。
杜家是九塬村雜姓之一。杜宜之拉家代口馬馬虎虎,全家光陰不滿福。他的三個孩子卻俊朗美貌,在村子裡是鶴立雞群般的存在。杜秀蘭屬虎,小裴太峰兩歲。杜秀蘭上中學時就出落得亭亭玉立,冰清玉潔,如出水芙蓉。至高中畢業時,身段更加拉長豐滿,卓約多姿,落落大方,出塵脫俗,被同學們所追捧,收到同學們許多求愛紙條或求愛信。讀高三時,追求她的同級同學至少有一個連。這也嚴重影響了她的學習,致使她高考落敗。
杜秀蘭高中畢業回鄉後,同村和鄰村適齡男子追之若鶩,裴太峰、郝明輝等人更是千方百計套近乎,三天兩頭往杜家跑,幫助杜秀蘭家乾農活,下苦力,杜秀蘭不為所動,好像心事都在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