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誌堅愉快的答應了。
一切早已準備好。
屈得伸簡要彙報了申報批準五行軒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和杜秀蘭為傳承人的經過。
杜秀蘭彙報了自己白手起家,收集、整理傳統旱作農業生產的實物,挖掘農耕文化在不同時期的遺跡物,存放於五行軒展覽,讓本地群眾和外地客人了解黃岩縣深厚的農耕文明。
尤誌堅和肖健聽了很受感動,覺得杜秀蘭搞的黃岩縣旱作農業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很有意義,它填補了黃岩縣文化發展史的一塊空白。
尤誌堅在現場作了情真意切的講話,為杜秀蘭在全民下海經商的大環境下,獨自安下心來挖掘黃岩縣深厚的民間文化表示欽佩。向杜秀蘭不計報酬,為縣上公益性文化事業發展做出的貢獻表示感謝!
尤誌堅講話結束。在劈劈啪啪的鞭炮煙花聲中,他與肖健共同為黃岩縣旱作農業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揭牌,尤誌堅又親自為杜秀蘭頒發了傳承人證書。
郝明輝手執照相機,不停地按著快門,他要留下這難得一遇的瞬間。
揭牌儀式畢,杜秀蘭領著大家走進五行軒。
剛進門,尤誌堅立刻被一邊放著的寬大厚實的紫色柏木台麵所吸引。
這張既像小型會議桌,又像大號寫字台,更像會客桌的家什,從板子厚度和顏色看,應該是老貨加工成的,上麵放著兩摞字畫,幾本線裝書,一遝宣紙和筆墨紙硯,散發著墨香和柏香,仿佛走進古代。
尤誌堅隨手翻看,線裝書是清末明初的,他即刻感到震驚。字畫是今人所賜,裡麵就有屈得伸的作品。
五行軒裡的展廳是按照衣食住行耕讀的順序擺放的。從大門左側開始,四個大玻璃櫃子和兩個衣架上放著、掛著豹皮、狼皮、狐狸皮、羊皮、粗麻布、家織布、帆布縫製的衣服,有木紡車、木織布機、木箍繩機,有草鞋、木屐、麻繩涼鞋、千層底布鞋。
食物展櫃裡放著石碗勺、石臼窩,木碗、木勺、木碟、木筷、木桶、木水擔、木蒸籠、木食盒,瓷碗、瓷勺、瓷碟、瓷罐,鐵鍋、鐵勺。
糧食有小麥、玉米、糜子、穀子、紅穀、高粱、燕麥、楊麥、蓧麥、蕎麥等。
住房展台上有地穴、窯洞、茅屋、木屋、土屋等模型。
緊挨著這些模型的是牛車、馬車、毛驢車模型和手推車、架子車、自行車等。
接著依次擺放是二牛抬杠犁地模型、二人拉犁耕地模型、鑲有鏵犁的木杆犁架、拖拉機犁地模型,還有老頭、老鐵鍬等。模型旁邊是一張藏有古代近代農書和農學著作的書架。
尤誌堅、肖健、盛祥雲參觀著,感歎著,注視著,沉思著,他們為五行軒收集整理黃河流域農耕文化遺產的齊全而震驚,而激動。為五行軒保留住黃土高原過渡帶的文化血脈而讚歎。
穿過五行軒中間的一道門,就進入讀書藏書閱覽展廳。
讀書藏書閱覽展廳裡的書刊彆具一格。尤誌堅看到書架裡的好多書刊似曾相識。各種小人說,四大名著連環畫,五十年代以來的報刊雜誌,文學書籍,農村題材小說等等,大部分是原來讀過,現在又找不見的彆樣書刊,看起來很親切,能觸動兩位領導的某根神經。
這部分很有特色的藏書占滿六七張書櫃。八十年代以來的文學書刊整齊的排列在三張書櫃裡。另外兩張帶鎖的書櫃裡藏著杜秀蘭家傳的線裝書,提高了五行軒的藏書檔次和價值,這兩架線裝書是鎮軒之寶。
尤誌堅在圖書展廳的每個書櫃前都要停留一段時間,有時取出書籍翻看,有時盯著書名發呆,有時點頭,有時搖頭,有時莊重嚴肅,有時開懷大笑,有時兩個手臂抱胸思考。
尤誌堅對跟在身後的杜秀蘭說“這些書刊大部分是珍品,有收藏價值,現在可以算是半個文物。等你們七老八十時,這些書刊會顯示出文物價值。你正乾著一件對黃岩縣很有曆史意義的事情,功德無量啊!”
穿過圖書展廳,大家走進古物展廳。
這個展廳裡櫃子不多,大部分破舊木器、破舊家當、破舊用具等都放在實地上,按石器、木器、銅器、瓷器、鐵器、銀器的順序擺放著,大小物件都有。看起來是破爛貨,材質卻珍貴,收藏價值大。
在僅有的四個櫃子裡,放著不同色彩的瓷瓶瓷罐瓷碟,造型各異的黃銅青銅器皿,一串串銅錢古幣,大小不一的玉石雕件。
尤誌堅和肖健不識古董,不知真假貴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