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打點(2 / 2)

頑賊 奪鹿侯 5471 字 9個月前

“還沒到最壞的時候,蟠龍川淺得隻剩一尺,何況旱極而蝗,撐不住夏天。”

劉向禹隻在最早兩句有很大的火氣,隨後聲調就低了下來,最後說到他心裡即將到來的蝗災,語氣透出深深的疲憊:“世道變得再快,人心總要慢一步,百姓認官職。”

但百姓就是再認官職,說這些也沒用了,劉向禹的話音戛然而止,攥住那支煙袋鍋子卻舍不得抽上一口,隻是輕輕用小銅鍋磕著頭上方巾。

劉承宗眼裡的父親是博學之人,不像他們兄弟倆,為考科舉有目的性的培養,僅讀過四書五經與科考相關的書籍,父親什麼都讀、什麼都看,做過不同的職位世上幾乎沒有他不懂的事情。

此時他卻在父親疲憊的麵容下看見最蒼白的無力感。

那無力感來自他修出水渠卻無法製止河流乾涸、編練民壯卻無法控製時局,新一年種糜子穀子就不能防蝗,種豌豆、胡麻、芝麻就不能抗旱。

何必呢?

心向秩序的劉承祖寬闊的後背向椅子靠去,像從脊梁骨被抽掉一股魂兒,問道:“朝廷為何不賑災啊?”

“朝廷?”

回答他的隻有父親果斷的搖頭:“陝北都亂套了,知縣不知縣,不知方圓數十裡受災幾何;知府不知府,亦不知方圓數百裡受災多少。”

“至於朝廷……不知道。”

劉承宗看著父親,老舉人這句‘不知道’是閉著眼說的。

他估計不是不知道,而是不確定或不想說。

彆說有舉人身份的父親了,就連他這個小小邊軍都知道朝廷這兩年在忙點啥——肅清閹黨。

黨爭在他眼裡頭是糊塗賬,因為黨是黨羽的黨,並非黨派的黨,又沒個入黨申請,就成了隨意能扣的帽子。

甭管東林、浙、齊、楚、宣、昆或者說閹黨,裡頭很大一批人是重合的。

至少就劉承宗作為邊軍的所見所聞,邊軍們都說天啟初年短暫的眾正盈朝,延綏鎮邊軍確確實實能領到軍餉。

但這事在後頭不大有可能發生了,魏公公得勢,東林黨能乾事的人基本被乾個乾淨,九千歲能不能收得上東南的稅,他不知道,延綏鎮邊軍自打那年起重開欠餉,他清清楚楚。

而如今當朝天子收拾了魏公公,再次牽連數以百計的官員,誇過魏忠賢的哪怕一句都得完蛋、罵過魏忠賢的哪怕一句都能升官。

黨爭,可怕的並非黨爭本身。

互相傾軋朝堂混亂,很可怕,但對大明這樣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大帝國絕不是最可怕的。

放眼帝國,東林黨有才能的人在黨爭中儘數報銷也不能傷筋動骨;但東林黨有才能的人儘數報銷之後,由浙、齊、楚、宣、昆黨組成的閹黨才學之士再一次被報銷乾淨,就可怕了。

短時間裡再上哪去找這麼多帝國人才儲備呢?

尤其是這個帝國在七年裡換了四任皇帝、十任首輔,一個公司連著換倆董事長就足夠上下人心惶惶。

彆說區區陝西旱災,就算全國旱災,朝廷都顧不上。

他對事態的發展極為悲觀,悲觀不僅源於另一個時空的記憶,更是現實情況與記憶中蓋棺定論相印證之後的結果——沒救了。

“大,你走吧。”

劉承宗的話說沒頭沒尾,卻語速很快聲調很急:“舉人哪都能去,帶娘和大哥,一個月,二十石糜子在延安換百兩盤纏,少點也行。”

“去江南,下南洋。”

老舉人嗤笑一聲,定定地看著小兒子,半晌突然笑了,輕聲道:“全族上下五六百口,都指著你爹呢……我哪都不去。”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