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書店門窗斑駁,掛著一塊寫著“老書店”的脫漆牌匾,牆腳落一兩塊牆皮以及植物的綠葉,窗台上擺著一盆很常見的花,一輛老舊的二八自行車抵在牆上。窗台立著一塊黑板,上麵寫著幾個字:“今日書目:《中國文化要義》。”
“《中國文化要義》。”方老師念了一句,問梁暮:“知道寫什麼的嗎?”
少年梁暮搖搖頭。
“沒記錯的話,1949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國學大師梁漱溟先生所著。知道梁漱溟嗎?”
梁暮再搖頭。
“小朋友,要學的東西多著呢!”方老師笑了:“這家書店深得我心。”
方老師背手向裡走,梁暮跟在後頭。一個清瘦的男人坐在書店裡,正在修一本舊書。兩個人都好奇,站在書桌前看了片刻。那店主隨和,抬起頭對他們靦腆一笑:“可以隨便看看書。”
“怎麼收錢?”
“前半小時免費。來者都是客。”男人戴一副金絲眼鏡,看人之時眼神溫和,一雙細長的手,指尖上纏著創可貼。看到梁暮看他的手就解釋:“被書頁劃傷了。”男人手邊放著的,就是黑板上寫的那本《中國文化要義》。應該是他即將修複完成,準備對外出售。
方老師作為音樂家走遍全世界,眼界甚寬,卻對修書感興趣起來。坐在桌前認真看店主修書,有時會提問:“所以這樣的要用做舊紙張替上去?”
“這裡要勾筆畫?”
“如果整本損毀呢?”
男人修書心細如發,答人問題亦是娓娓道來。甚至偶爾停下手中活計,為方老師認真展示解說:“整本損毀也要看程度。如果字體全部模糊,看不出本來樣子,基本算作廢書。”
梁暮也感興趣,認真的看和聽。有時跟男人眼神交彙,看到他眼神微微帶笑,有謙謙公子的模樣。這也是梁暮一生中第一次對光影記錄感興趣,那時的他心想這樣的手藝如果記錄下來會多麼值得傳承。
那天方老師不肯走,堅持要等店主修複完,並付錢買下那本書。隻有一個要求,希望店主提筆寫一句贈言給他。店主有些靦腆:“可我不是大家,我隻是一個修書人,我的贈言沒有意義。”
“不。”方老師搖頭:“有意義。這是我不錯眼看到你親手修複的書,由你這個匠人寫贈言在親手修複的書上,非常珍貴。”
店主拗不過,提筆落字。正楷小字規整寫下:
萍水相逢,儘是他鄉之客。
方老師感動萬分,臨行前要店主手寫地址,並對他說:“我家中也有若乾藏書,還請先生幫忙修複。我隻有一個要求,回寄之時,請先生幫忙提字。”
店主應允,一直送他們至巷口。
直到後來許多年,梁暮對那家書店和店主都有深刻的印象。清瘦、白淨,戴一副金絲眼鏡,笑起來有兩個酒窩、講起話來慢條斯理,帶著淡淡的當地口音。
也是梁暮對這座城市不可磨滅的好印象之一。
那次合唱比賽結束後,兩個合唱團建立了聯係,不時給對方寫信、通電話,互送曲譜和禮物。孩子們對這種因為興趣而達成的友誼十分珍惜,梁暮也一樣。每當方老師征集卡片的時候,梁暮都會報名。
“你準備把卡片寫給誰?”
“張晨星。我就認識她一個。”
孩子們都要把卡片寫給張晨星,因為她有一件好看的演出服,和一個好看的媽媽。
“也不能都寫給張晨星啊。”方老師笑著說:“你們因為一件演出服記住了一個人,這是好事。但繁星合唱團還有很多小朋友呢,隻寫給張晨星他們會失落。”
最終的結果是寫給“繁星合唱團”全體團員,中間夾帶一句“我們想念張晨星等朋友們,期待再次見麵!”
很多同學都知道梁暮有一個遙遠的朋友,那朋友的媽媽很了不起,但梁暮沒有這位朋友的聯係方式,隻能通過合唱團的信件問好。
那時12歲的梁暮隻關心那兩件事:一是平穩度過自己的變聲期、另一個是明確自己的夢想。
他因為看到店主在修複舊書,突然對光影記錄產生興趣。那個暑假纏著爸爸給他買了一台攝影機,他從夏令營回來後就舉著攝影機走街串巷。他開始觀察人,性格迥異的人。
一頭紮進光影天地,再也出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