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郭圖,更是露出一絲等待已久的滿意之色。
“主公言之有理,趙王之位已不足以昭告天下我等的誌向和實力。”
“主公昔日高舉興複漢室之義旗,然事實證明,漢室傾頹,已經無可挽回。”
“今若能扶漢室之崩,為天下正名,依我之見,此乃順天意,合人心之舉。”
審配也不斷點頭,接著說道:“是啊,吾等追隨主公多年,是為主公的理想而戰。”
“現在主公的理想是稱帝,那我們自當追隨,並且我認為,此舉正可以大振士氣,凝聚人心!”
難得一見的,四人竟然都同意了袁紹上位的提議,聽了四人的話語,袁紹臉上的表情輕鬆了許多。
稍微緩了緩之後,他重重地拍擊椅扶:“咳咳……”
“諸位忠言,孤已了然於心。”
“北地之主宜我袁家,是時候告天下人,我們袁家要正名,應天順民,建立新章。”
“既然如此,孤決意,登基為帝,大統天下,繼承大漢基業!”
“諸君,就有勞你們替孤,去準備稱帝之事宜了。”
四人起身,躬身行禮,齊聲答應:“遵主公令!”
然而就在袁紹滿意之時,四人異口同聲道:“主公登基在即,太子之位不宜空懸,還請主公明示,何人可為太子?”
其中郭圖和辛評朗聲道:“臣以為大公子袁譚,可擔此大任!”
隨後審配和逢紀急忙道:“且慢!臣以為三公子袁尚,才是太子的最佳人選!!”
於是,又一場拉鋸戰,開啟了。
建興四年(公元206年)二月初二,巨龍抬頭,萬物複蘇。
趙王袁紹,於冀州鄴城登基稱帝。
建國號為趙,定都巨鹿,改元泰初元年。
不過袁紹還是沒有立下太子,隻是將袁譚、袁熙和袁尚三子都封了王爵。
如今趙國轄並州、幽州、冀州以及青州,如果算上歸附的三郡烏丸以及鮮卑。
其實趙國的領土,才是最大的一個。
繼袁紹稱帝後,四月份的時候,長安的曹操緊隨其後,進位稱帝,建立魏國,定都長安,改元泰始元年。
之後曹操立曹丕為太子,封曹彰為魏王,曹植為秦王,曹熊為涼王。
現在曹操的魏國轄徐州、兗州、豫州、司隸、涼州五州,從西到東,橫跨了整個天下。
最後,九月初,劉備從成都班師。
漢獻帝劉協宣布出家修道,將帝位禪讓給了劉備,劉備三辭不過,方才接受了劉協的禪讓。
立劉仁為太子,其餘諸子皆封為王。
定都襄陽,國號仍為漢,史稱後漢。
為了表示對劉協的尊重,劉備沿用了之前的年號,仍然為建興四年。
而張明,自然也水漲船高,高居丞相之位!
不過在張明的改革之下,這個丞相其實更多的變成了象征意義,因為張明做了一次大改革,引入了內閣和六部。
內閣共有五人,分彆是張明、賈詡、顧雍、陳群以及張鬆。
這麼做,就是為了不讓朝堂變成張明的一言堂。
然而事實上,效果並不明顯。
因此,現在的張明,正秘密約見了蒯越,準備麵授機宜一番。
(第二卷,三國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