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曾經被視作中原避禍之地的遼東,如今百姓生活困苦,現在百姓怨憤,若不及時處理,遲早釀成大禍!”
張明點了點頭,其實何止是遼東。
土地兼並問題,那是曆朝曆代都存在的問題,更是社會動蕩的根源。
一個王朝有多少功臣,這些功臣又有多少後代,這些人不斷兼並百姓土地,各種巧取豪奪,百姓生活日苦,自然就會激化矛盾。
當矛盾不可調和後,就會造反,然後土地會被再次瓜分,百姓又能過上一段好日子,之後一切又會重複。
也就是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真因。
若不加以解決,勢必影響遼東,甚至整個天下的長治久安。
隻不過曆朝曆代,涉及土地改革,都會觸及貴族階層的利益。
有一句話怎麼說來著,“彆動上層人的利益,也彆動下層人的觀念,動上層人的利益猶如要他性命,動下層人的觀念猶如刨他祖墳,而下層觀念正是上層利益的來源。”
所以土地改革,比張明正在施行的人才選拔改革,要難上數百倍不止!
張明暫時沒有太好的辦法,但是也不是沒有辦法,因此他暫時沒有發表意見,想聽一聽荀諶接下來的兩個問題。
“其二,人才缺失。”
荀諶繼續說道:“自天下大亂以來,曾有不少才學之士來遼東避禍,不過隨著天下局勢逐漸明朗,尤其是之前知漢你在襄陽廣招天下名士修典,讓遼東的才學之士,去之八九。”
“也就是說,現存之人多為庸才,難堪大任。”
“而不管是治理天下還是治理地方,唯才是用,若無賢能之士,遼東之發展,恐步履維艱。”
張明點了點頭,也非常認可。
一個地方發展的快慢,取決於資源投入,而資源當中又有一個很重要的環節,那就是人才!
這也是張明為何大力發展書院的關係,隻有人才基數上來,才能讓整個國家發展提速。
放在遼東,也是一樣,隻是興辦書院是一個過程,現在遼東人才的缺失,可是有點嚴重。
就在這時,荀諶提到了第三個棘手的問題。
“至於最後一個問題,那就是遼東一直以來的問題,外族威脅了。”
“遼東地處邊疆,與之相鄰的,不僅有夫餘、高句麗、三韓、濊貊這樣的弱族,也有鮮卑、烏桓這樣的大族。”
“近年來,外族時常寇邊,燒殺搶掠,給百姓帶來極大災難。”
“雖然公孫度也曾西征烏桓,東伐高句麗,取得了不錯戰果。”
“但是仇恨早已經深深在雙方軍民的心中紮根,隻要有機會,這些外族,都會毫不猶豫地將手中彎刀揮向遼東的。”
“因此,哪怕我們已經掌控遼東,但若不能有效抵禦外敵,遼東始終難得安穩。”
荀諶說到這裡,眉頭緊鎖,語氣沉重:“這三大問題,若不能儘早解決,遼東恐難以真正安定。”
“知漢,你雖有經天緯地之才,但這些問題,恐怕也需要步步為營,方能克服。”
“而本初的話,估計沒有一兩年活頭了,這留給你的時間,可不多了呀。”
張明聽罷,麵色凝重,心中也明白解決這些問題的緊迫性。
不過這些問題,他心中都有些想法,因此也想說給荀諶聽一下,也好幫他分析分析是否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