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比較簡單。
地終究有好有壞,有肥有瘦。
不可能完全公平。
村裡已經把所有的地塊都丈量了一遍,然後各自分塊編號,讓每戶出一個人去抽簽。
抽到好地,是你的運氣。
抽到薄地,那也是你的運氣,怨不得彆人。
這也是普遍的做法。
村民們也是焚香沐浴,好好的把手洗了洗,爭取抽到一塊好地。
短短三天的時間,黑山村的土地也都分配完畢。
秋耕以後,黑山村也正式邁入包產到戶的時代了。
分了土地,各家就開始起早貪黑的單乾了。
這效率蹭蹭的上漲。
去了公糧和提留,省下的全都是自己的。
農民能不上心嗎?
於是乎,黑山村開始了轟轟烈烈的耕田播種運動。
不過,這跟老張家已經沒關係了。
老張家這會兒已經是全員出動,在後山開始布局。
……
“這裡,建一個茅廁,做個化糞池,五哥以後生活的也舒坦些。”
張正禮指揮著眾多人開始忙活。
水潭和後山現在已經是他們的地盤了,為了守護這來之不易的資產和方便後續的開發計劃。
張正禮跟兒子商議了一下,決定在山腳路邊靠近水泥墩的地方建幾間大瓦房。
反正後山很大,有的是地方。
看守這裡的人也找到了,那就是五大爺。
五大爺反正也沒地方去,來這裡就相當於養老了。
這裡有水有林子,也比較幽靜,閒時還能釣釣魚,正符合五大爺的心思。
所以他也是欣然而往。
八十年代,建四間大瓦房需要兩千多塊錢。
這可不是一筆小數目。
很多家庭還都是土坯房,也隻有少數幾家條件好的才住上了大瓦房。
不過這對張自在來說,算不得什麼。
隻是之前一下拿出了六千,他兜裡也已經見底了。
老張這次倒是沒有小氣,把棺材本都拿了出來,加上張自在最近賺得錢,基本上籌夠了建房的錢。
民工是從外麵找的。
本來打算找本村人,但這個時候剛剛包產到戶,壯工們也都沒什麼時間,所以隻能去外麵找。
包產到戶的進度各地都不一樣,有的早年前就分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