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朱棣:秋哥兒,我厲害不?【求追讀!求各種票!】(1 / 2)

“總旗,水稻正是生長的時候,你怎麼能把水都排出去呢?莊稼要旱死了啊!”

“此乃家師所授。”

“哎喲總旗,這煮熟的大豆,你怎麼還往田裡埋啊?你這不是糟蹋糧食嗎?”

“此乃家師所授。”

崔興等人:“......”

幾個月來,季秋這套水稻種植方法,一次又一次的衝刷著其他人的世界觀。

溫水煮種,烈日曬田,又將大豆埋進地裡...

好好種個地,被季秋搞得比上戰場還刺激!

季秋也懶得跟他們一而再,再而三的解釋,一句“此乃家師所授”就通通打發掉了。

不過話說回來,季秋這套法子,確實令人非常難以理解。

溫水煮種也就罷了,季秋又趁著水稻長勢正旺的時候,將田裡的水全部排出,任由炎炎烈日將田地曬得乾涸開裂!

崔興等人捶胸頓足,都覺得莊稼肯定是要旱死了。

誰料季秋將水重新注入田裡後,水稻的長勢更加喜人,一看就比普通的水稻粗壯許多!

“總...總旗...”

“軍師真乃天人也...”

季秋翻了個白眼,沒搭理一臉震驚的崔興等人。

季秋這招名為“曬田法”,意在通過控製土壤中的水分,促使水稻根係生長,以便於更好的汲取土地中的養分,獲得更好的長勢和抗災能力。

至於往地裡埋大豆的事,則是用煮熟的大豆充當肥料,是天工開物中記載的法子,算是季秋目前最容易搞到,同時效果最好的“化肥。”

“撒黃豆於田,一粒爛土方寸,得穀之息倍焉”,就是《乃粒篇》中對於此法效果的原文評價。

倘若遇上豆貴之時,豆製品製作過程中所剩下的殘渣,同樣可以用來肥田,隻不過效果沒有完整的大豆好罷了。

在季秋這一連串組合拳之下,三坰地的水稻日益茁壯。

如今年底將近,沉甸甸的麥穗壓彎了稻杆,讓人看得眉開眼笑。

“這種地真不是人乾的活啊!”

“嗯,估計再有個三四天,就能收割了。”

帶著草帽的季秋站在田埂間,嘴裡還叼著草杆,眼神欣喜。

小半年的耕種下來,季秋被曬黑了不少,再不複幾個月之前的稚氣,看起來成熟了許多。

眼看著收獲在即,季秋決定給自己放個假。

“崔興。”

“在。”

努了努嘴,季秋用草杆指向田裡,隨意而又有些含糊的開口道。

“我出去轉轉,天黑之前回來。”

“老規矩,甭管是誰,隻要沒有我的命令,靠近咱們這邊一律攆走。”

“再有幾天就要收割了,你領著弟兄們多上點心。”

“是。”

崔興一拱手,扛起鋤頭便帶著人巡視去了。

季秋則是直奔劉府,本想和劉伯溫通個氣,誰料卻吃了個閉門羹。

“老師不在?”

門房有些畏懼的看著季秋,點頭道。

“是啊,老爺一早就出去了。”

“至今未曾回來。”

季秋擺了擺手,直接轉身離開,若有所思。

在正式開始耕作之前,季秋曾經找過劉伯溫一次。

除了被劉伯溫語氣幽怨的“訓斥”了一頓,季秋也得知了李善長堪稱老奸巨猾的險惡用心。

李善長乾的事,說穿了其實很簡單。

就是把季秋的個人行為,和劉伯溫聯係到一起,同時提高朱元璋的心理預期,將“季秋能否豐收”與新朝的國勢強行扯上關係。

並且無論結果如何,李善長都能穩坐釣魚台,成為贏家之一。

莊稼豐收了,李善長作為這套說辭的“解釋人”,肯定少不了好處。

要是莊稼長得不咋地,甚至是顆粒無歸,那也和李善長沒太大關係,而是季秋和劉伯溫這兩個“執行者”的問題。

朱元璋盛怒之下,李善長輕鬆就能達到打擊劉伯溫的目的,甚至是除掉劉伯溫。

說句實在話,在季秋得知這個消息之後,並沒有被算計的憤怒,而是充滿了感慨。

這就是大明開國第一功臣,頂級政治家的出招。

可謂是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當然,最大的原因,還是因為季秋對於自己的這套法子有自信,肯定能豐收,心中底氣十足。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