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田中仍有三成多的水稻。
這麼一看,這塊季秋親手耕種的稻田,畝產能夠和和太湖上等田地,並駕齊驅,已是必然!
眾文武瞠目結舌,呆呆地望著仍在稻田中忙活的季秋與朱元璋,心底忽的湧上來一個想法!
季秋這小子,莫非是上蒼眷顧之人?
真讓他趕上了百年難得一見的祥瑞?
他們實在是不願意,將稻田的收成,和季秋那套荒唐的耕作方式,扯上關係。
隻能用“祥瑞”的說法,拚命說服自己!
等到這一畝地收完,“祥瑞”一說,更是在他們心中刻上了一個揮之不去的烙印!
“活動活動筋骨,真舒服!”
“尤其是收莊稼,出汗都出的咱一陣通透!”
朱元璋大步走到眾官員麵前,接過毛驤早已晾好的茶杯,一飲而儘,詢問道。
“給咱說說,這畝地收了多少糧食?”
“咱估計,應該有個三石多?將近四石?”
隻能說朱元璋久不務農,猜測的還是太保守了!
“上位...上位!”
常遇春瞬間湊到朱元璋麵前,張牙舞爪,本就碩大的兩個眼珠,此刻就像是要瞪出來似的。
“四石六鬥,四石六鬥啊!”
“除了太湖,我等何曾在其他地方,見過這樣的收成啊!”
這番話,常遇春說的是無比艱難,語氣中滿是不可思議,足可見他此時的震驚!
“噗!”
將口中的茶水如瀑布般噴出,朱元璋用震驚的目光審視著在場的所有官員,難以置信道。
“多...多少?”
“四石六鬥?”
負責稱重的戶部官員趕緊上前一步,斬釘截鐵的保證道。
“回吳王,確實是四石六鬥!”
“我等換了五次秤,每個秤稱重三次,結果都是如此!”
“萬萬不會有錯!”
朱元璋先是一愣,隨即眸中精光乍現,立刻對著毛驤大吼道!
“毛驤,你馬上給咱帶著人,半個時辰之內把這幾坰地,統統收割出來!“
下完命令,朱元璋又看向戶部的官員。
“你等繼續給咱稱重,不能錯了一絲一毫!”
“臣等領命!”
半個時辰後,季秋精心耕耘的水稻,已然變成了秤盤上一袋袋帶著外殼的稻穀。
“啟稟吳王,稱重已經結束...”
“所有稻田都在畝產四石左右。”
“這三坰地的均畝產,更是有四石一鬥!”
這話一出,不少官員都用滿是嫉妒的目光看向季秋。
一畝地收成好,還能是湊巧。
可所有稻田的收成都這麼好,可就不是湊巧能解釋的了!
祥瑞!這就是天大的祥瑞!
可惡!竟讓這黃口小兒走了狗屎運,碰上這天大的祥瑞!
均產四石一鬥,哪怕是在太湖地區,也是可以被記入史冊,大書特書的絕頂收成了!
像是劉伯溫之類的高瞻遠矚之輩,已經開始暗自思忖季秋這套法子推廣開來之後,將會帶來怎樣的影響!
不過季秋能取得這樣的收成,其實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因素。
紫禁城外的田地,本就肥沃,之前更是無人敢來耕種,積攢了相當的地力。
季秋種的雖是晚稻,也因此和單季稻差不多。
而單季稻的產量,向來是要遠遠高於雙季稻的。
並且季秋能夠親自把關,嚴格按照係統給出的優化方案,進行耕種。
若是換了一個人,就算得到季秋整理出來的方法,恐怕也沒有這麼高的產量。
但朱元璋可不在乎這些細枝末節。
他隻知道,今日的畝產,絕非是什麼祥瑞,而是劉伯溫和季秋總結出來了一套,能夠讓大明水稻畝產猛漲,可以推廣開來的耕種之法!
平均畝產二石的金陵,在這套法子下,畝產已然翻倍!
等到推廣開來之後,就算沒有這麼誇張的效果,僅僅是增產五成,甚至是三成!
那也是大明建國初期,不,是縱觀史書,都前所未有的壯舉!
這麼一算,咱豈不是憑空又多出了小半個大明?
想到這,朱元璋哈哈大笑,大袖一揮,豪邁道。
“劉伯溫,季秋,潛心務農,耕種有功!”
“更是趕在開國之前,給咱送上了一份天大的祥瑞!”
“傳咱的命令,三日後,四品以上官員齊聚吳王府,跟咱一起商議,給他們二人的封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