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就是想拿王家來做文章。”
“既如此,李家,王家,同樣可能成為他的目標。”
“這次咱們失了先機,拿這老小子沒什麼辦法。”
“無妨!”
季秋大手一揮,略顯凶狠的說道。
“小爺有的是時間陪他玩!”
“我就不信了,這老小子以後能一點馬腳不露!”
說來奇怪。
這次的事情,讓季秋的頭腦隱隱有些發熱,無比亢奮。
這種感覺,就好像是汪廣洋,非常輕蔑的對季秋發起了挑戰。
毛驤知道汪廣洋在搞事,季秋也知道他在搞事。
甚至汪廣洋本人,也清楚季秋他們猜到了自己在搞事。
可你們能拿我有什麼辦法嗎?
汪廣洋自恃手段高明,認為季秋被他玩弄於鼓掌之中。
但他忘了,季秋並不是那些隻有花花腸子的文官,而是在戰場上刀尖舔血的武將!
對於季秋來說,汪廣洋此舉,就等同於對他發起了一場戰爭。
而戰爭何時結束,那要季秋說了算!
......
談話結束後,毛驤悄悄地來,悄悄地走。
季秋依舊維持著深居簡出的作息,靜靜等待著王宣父子那邊的消息。
而在這幾日間,徐達他們可沒閒著。
渡河的戰船,兩路大軍的主帥人選,都已經安排妥當。
沒有任何意外,橫跨黃河,直搗大都的任務,最終還是落到了常遇春的身上。
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季秋主動請纓,要加入常遇春的北路大軍中。
彆人都以為季秋是想先登大都,拿下這份震古爍今的榮譽。
但季秋隻是想救下常遇春一命罷了。
如同眾多時代一閃而逝的將星一樣。
對於明朝而言,常遇春就如同霍去病那般,是帶著任務來到人世間的。
洪武元年七月,常遇春率眾北渡黃河,連戰連捷,元順帝懾於其威,攜後妃太子倉皇出逃,大勝之!
八月,常遇春攻克大都,改為北平府,隨即揮師山西,打的王保保抱頭鼠竄,再勝之!
次年三月,常遇春率眾奔襲千裡,所到之處元軍非降即滅,一路打到了草原之上的元廷上都開平,元順帝再次攜眾出逃,三勝之!
這便是正史當中,常遇春英姿的真實記錄!
不到半年的功夫,堂堂的元順帝便被常遇春打的出逃兩次,黃河以北漢人故地儘數光複!
常遇春這一生,從應天一路砍到了北平,每戰必定身先士卒,未嘗一敗!
彷佛他的到來,就是為了推翻元廷,幫助朱元璋再造華夏!
而當任務完成,常遇春就應該回到天上複命了。
洪武二年七月,常遇春率眾南歸,途徑柳河川,暴卒而死,年僅四十。
這位征戰一生的將星,甚至都沒能喝上朱元璋為他準備的慶功酒,便遺憾的離開了人世。
何其可惜。
而常遇春的死因,也並不撲朔迷離。
用古代的說法,那叫卸甲風。
在季秋看來,改變常遇春的命運還是很簡單的。
不讓他“卸甲”不就完事了麼!
當然,史書上的記載也不一定靠譜。
比如霍去病,同樣是在奔襲千裡後,遺憾去世,和常遇春的遭遇非常類似。
很多人猜測,霍去病是喝了草原上融化的雪水,被裡麵的病菌和寄生蟲感染而死。
季秋主動請纓,就是為了盯緊常遇春,讓他遠離一切可能危害到他性命的事物,為大明留住這位璀璨的將星!
而且在季秋的規劃中,常遇春日後可是有大用處的!
常遇春不是喜歡殺降嗎?
嘿!
有個地方,給常遇春這個殺胚扔過去,正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