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九章 細節放大,輿論民心(2 / 2)

“我們在深巷中找到了一條暗道,暗道通往其中一個吳王安排的殺手匿藏之地。這個暗道十分巧妙且隱蔽,若不是魏王告知,我們怕是不能發現。魏王依稀記得,自己被吳王追砍數刀後倒地爬行,此時吳王似乎要慢慢虐他致死,便讓護衛從密道離開先行招呼茶商會上肆虐的殺手們撤離。根據後來對活抓的殺手們拷問之下,他們承認確實看到四妖僧不知道從哪裡突然冒出,通知他們大事已成趕緊撤退。

後來魏王失血過多,迷迷糊糊間揮舞長劍反擊吳王的虐待,之後暈倒不省人事。約莫是其中一劍斬中吳王脖子,一劍致命。指揮使大人,對於誤殺了吳王一事魏王供認不諱,若是事有蹊蹺,於情於理魏王都不該如此坦然承認自己的罪行。”

大理寺卿這麼一解釋,李夢瑤算是解惑了。魏王又沒有矢口否認自己殺人一事,哪來的蹊蹺。

皇上早已了解過案件,出事的是他的兒子,當然比任何人都關注此事。但他作為明君,自然不能做得偏袒讓百官說閒話,隻能任由李天翰收押在大理寺中聽候發落,等大理寺查得水落石出。

就算他已知悉李天翰該無罪,放人這話也不該由他親口說出來。

此時百官請願,倒是順了他的意。

“錯手弑弟,那也是弑弟。死罪可免活罪難逃,愛卿且說他該如何懲罰!”皇上心裡如意,但該裝還是得裝,肅穆嚴苛道。

“不,皇上,魏王自衛反擊誤殺吳王並非大過,按我朝律法可從輕發落。魏王這些日子來除了養傷便是在抄寫佛經,為吳王超度為自己贖罪,微臣覺得這便算懲戒。大理寺打算今日就對魏王弑弟的案子結案,將魏王送出大理寺。”

皇上聽聞魏王在獄中仍能抄寫佛經為皇弟超度,心中升起一陣暖意,微微點頭:“既然這是大理寺卿按我朝律法斷的案子,朕不反對。其餘大臣有無反對之意?”

皇上這一問他自己也知道肯定是白問,這些人正是要求放了魏王才跪在地上,當然不可能反對,但他總得擺出自己的大氣氣派。

“王恩浩蕩!”文武百官均俯首讚頌道。

楊太傅接著說:“魏王光明磊落為人正直,性格堅韌且胸懷仁義,對朝自己痛下殺手的弟弟仍心存善意,乃是不可多得的軒宇大器!大難顯本性,臣覺得,皇上已可不必煩惱太子之位……魏王還重傷在身,若在大理寺內繼續受審沒能好好調理落下病根,得不償失!”

“皇上!臣等覺得魏王是國之未來,切不可葬送於此!”眾臣朗朗上口,沒有事先約定,但竟然異口同聲同樣一句話!

這句話是當初在茶商會上,魏王被江東士兵圍困,夜鷹冒死攔下敵人後悲呼而出……在當時,附近仍有許多普通民眾,聽到了夜鷹這情真意切之言,心中為這主仆真情、為這國家拚死的情操感動無比。隨後此言被那日活下來的民眾口口相傳,世人皆說吳王陰狠弑兄喪心病狂,魏王才是國之未來……

至此,夜鷹那日故意安排演出的一場拚死救主的好戲,漸漸展現其價值。從細微之處用情義引導民心,人們知道魏王好在哪了嗎?不知道,他們隻知道魏王的侍衛拚命要救他,拚死也要救下這所謂的“國之未來”,那便被感動了,輿論就是這麼好牽引。民心所至,便如洪潮浪湧一發不可收拾!

“國之未來……”皇上沒想到文武百官這種時候萬眾一心,原來自己有一個孩兒已經成長到讓大家都信服地步,長長歎了一口氣,或許此禍應天理,是老天幫他挑了一位繼承人,“大理寺卿,放出魏王後讓他不用回關東了,讓他入宮見朕。年關將至,魏王就留在宮中好好養傷。年後還請勞煩幾位太傅悉心對他栽培,所以,你們還不起來?”

從來不聽立太子進言的皇上說出這番話幾乎等同默認立太子一事,眾臣終於安心下來,紛紛起身。

“接下來,應當論功行賞。蛟龍救援及時,各部門誠誠懇懇日夜加急辦案,皆有賞賜。唯獨一人,功不抵過,知法犯法罪加一等!”皇上臉色稍稍好了一些,眾臣原以為此事就這麼過了,沒想到龍顏忽然在此時大怒,威喝之聲洪蓋朝殿,“拱衛司指揮使李夢瑤聽令,即日起,革職查辦!”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