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時即台風,這是蒙古大軍戰敗的原因之一。”
“幸存的元麗聯軍官兵集合於近旁的小島上,東征諸將為下一步如何行動而起了爭執,一眾將領最後帶著直屬部隊再次選擇撤退,那個範文虎更是被颶風摧毀了鬥誌,直接返回了高麗,舍棄了十數萬大軍,元軍至此軍心徹底潰散,忽必烈第二次遠征倭國也以失敗告終。”
李弘壁繼續做出了分析。
他必須給這些將士重塑信心。
撕開蒙古大軍慘敗的偽裝,將卑劣弱小的倭國呈現在眾人麵前!
“這之後忽必烈對東征倭國失敗之事耿耿於懷,很不甘心,此後多次遣使招諭和籌備征討,然而最終都因為重重阻力而宣布流產,主要還是因為江南的動蕩以及與安南的戰爭,再加上元廷內部守舊勢力堅決反對,就連忽必烈的皇太子真金都反對繼續東征倭國,直接促成了胡元弭兵一事,直到忽必烈駕崩,東征倭國一事徹底叫停,再無人提及。”
事實上,先前那名將士突然跪地喊“神風”,也是情有可原的。
說起來,這還真不好怪他,因為這是整個時代的愚昧。
在腐朽儒學的思想禁錮下,帝王將相對這些漫天神佛那都是十分敬畏的,一旦扯上什麼關係,都會深信不疑,顯得愚昧且可笑。
“下一個就是地利問題了。”
“倭國畢竟是土生土長的,熟悉本土環境,而且熟悉水性,不管是海戰還是陸地戰,他們都要比異地作戰的蒙古大軍好上不少,更彆提這些蒙古大軍跨越汪洋大海本身就軍心疲憊,而倭軍卻是以逸待勞,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這一點,眾人也很好理解。
就好比當年那帖木兒國大軍,跨越千萬裡之遙前來攻打大明,光是他們沿途遭遇的凶險和困境,就已經折損了大量將士輜重,更是使得軍心渙散!
所以地利這一條,也足以限製蒙古大軍的戰鬥力了。
一方是勞師遠征異地作戰,一方卻是以逸待勞本土作戰,不管怎麼說都是存在戰鬥力加成的,這一來一去之間,自然蒙古大軍戰鬥力就發揮不出來了。
“胡元遠征倭國失敗,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鐮倉幕府做出了及時應對,這就是任喝了。。”
“經過第一次抵禦胡元戰爭後,在胡元積極備戰之時,鐮倉幕府也在防備元軍再次來犯,著手構築和加強九州沿海防禦機製,那時候的鐮倉幕府甚至還製定了“異國征伐”計劃,想要以攻為守,準備以九州島為中心,動員山陰、山陽和南海諸道武士在次年三月出兵高麗。”
“雖然這個可笑的“異國征伐”計劃最終未能實行,但是被集合於博多灣一帶的船隻和兵力長期留在九州北岸一帶,負責該海域的警備工作,那個時候鐮倉幕府也趁機加強了統治力,所以整個倭國都在積極備戰抵禦即將來犯的胡元大軍。”
“換句話說,天時地利人和,全都站在了倭國這一邊,胡元大軍就算人數再多,也沒有任何作用,最終隻有失敗的道理。”
天時地利人和,經過李弘壁這麼一通分析,眾人這才明白來過來。
原來胡元遠征倭國失敗,竟然還有著這麼奪更深層次得原因。
不僅僅隻是單純的因為台風,甚至這隻是其中一個“天時”因素罷了。
還有地利,更有人和。
鐮倉幕府的應對,可以說是十分英明。
“但是這一次,我軍進攻倭國,情況卻完全不同。”
李弘壁話鋒一轉,將眾人注意力放到了自己身上。
“首先是天時,我軍並未遭遇台風,所以天時是站在我軍這邊的,即便剛剛那場台風,也不算很大,否則我軍早就船毀人亡了,所以這就是真正的天命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