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二人心中都清楚,現在找到神奇大陸,然後帶回高產糧種,才是水師的第一要務。
隻要成功找到了這些糧種,那大明糧食產量就會大幅度提升,到了那個時候水師再進行下一步的擴張計劃,將南洋海權掌控在手中,這才是最明智的選擇!
但是,即便如此,李弘壁還是忍不住開了口。
“鄭公,你可知道,橫跨太平洋,理論上能做到,順北太平洋暖流可以到達,但風險很大!”
“在這茫茫大海上麵,船隊甚至要經過大半年甚至更長時間的煎熬折磨,才能夠找到陸地補給!”
“此外我們從未走過這條航路,也根本就不知道具體航線以及這條航線上麵會遭遇到什麼困難,颶風、海洋、礁石等等,我們什麼都不知道,任何一個因素都有可能會導致船隊全軍覆沒!”
鄭和之所以提出這個計劃,是為了大局為了國朝著想。
而李弘壁此刻說出來的這些話,卻是為了他鄭和著想。
不過,橫跨太平洋,本身就是一個可行的方案。
後世考古學者在關島、夏威夷等地發現了與新石器時代大汶口居民一致性極高的古人遺骨,並且頭骨上保留有大汶口人拔牙風俗的痕跡,可見早在數千年之前就有部分先民跨洋擴散到這些地區。
論及技術問題,首先是海船的遠洋航行能力。
中國傳統海船,一直以來有著不具備遠洋航行能力,這其實隻是刻板印象。
從唐代開始,中國海船已經可以脫離海岸,進行一定距離的遠洋航行,比如唐代賈耽所著《廣州通海夷道》,記錄了一條從廣州經南洋、印度洋到西亞和東非的航線,其中從珈藍洲(今尼科巴群島)西行十餘日到獅子國(今斯裡蘭卡),就是一條橫渡印度洋的遠洋航行。
而後到了宋代,遠洋航行能力進一步發展,南洋西洋航線大多是遠洋直達,如《嶺外代答》記載“廣舶四十日到藍裡(今班達亞齊)住冬”,其他有藍裡到顧臨(進印度馬拉巴爾)三十天,顧臨到大食六十天,皆是遠洋直航的航線。
而現在的大明王朝,則是遠航船隊的巔峰時期,不論是體量還是航線,都足以滿足跨洋航行的需求。
其次就是導航技術,大航海時代的導航技術不像後來那麼複雜,橫跨大洋主要靠的是等緯度航行法,大明已經掌握的牽星術,就是一種簡單的測緯度方法。
所以橫跨太平洋,隻要找到黑潮的緯度,剩下來的交給洋流和西風帶便可,實際上即使不會測量緯度,隻要能在倭國以西找到西風帶,橫渡太平洋也不是什麼難事。
所以,從倭國橫跨太平洋抵達美洲,確實是充滿了可行性。
但是這其中需要經曆的艱難險阻,不是一兩句話就可以說的清楚的!
“鄭公,沒必要親自去……”
李弘壁話還沒說完,鄭和卻笑著搖了搖頭。
“水師就我們三個主心骨,你是不可能去的,陛下也不可能同意你去;而梅殷將軍接下來很有可能繼續鎮守倭國,所以他也不可能去。”
“這,就是我鄭和的宿命啊!”
「今日第一更,兄弟們多多投票支持,萬分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