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應天府鄉試主考官,胡廣!(1 / 2)

文淵閣。

朱棣駕臨此地。

永樂皇帝有一個習慣。

那就是商議戰事,喜歡召集一眾靖難武夫。

而商議文事民生,則是來這文淵閣,詢問他挑選的七位名士。

這七人分彆是解縉、黃淮、楊士奇、胡廣、金幼孜、楊榮、胡儼,都是飽讀詩書的才學之士。

其中尤以解縉為最,自幼才學過人,書法文章無一不精,被譽為大明第一才子!

也正是因為如此,朱棣對解縉頗為寵信,不但將他提拔為翰林院侍讀,而且還命解縉進入內閣,擔任首輔,參預機務,尤為看重。

有事兒沒事兒,朱棣就喜歡召解縉奏對,與他商議民生大事,恩寵可見一斑。

此刻隻有解縉在文淵閣當值,其餘六人都忙著其他事情。

朱棣與解縉閒聊了一會兒,就提及了正事。

“解學士,科考在即,應天府鄉試主考官,卿家以為何人妥當?”

聽到這話,解縉眼底深處閃過一抹喜色,表麵上卻還是恭敬如常。

“皇上,科考乃朝廷掄才大典,萬不可懈怠。”

“再者應天府乃是大明首善之地,更是人文極盛之域,所以應天鄉試更是有著天下表率之責!”

“國初開科取士,太祖高皇帝尤為關切,應天府考官多是當朝高官及飽學之士,自此也就成為了定製。”

“是以這鄉試主考官,必須得是學貫古今的才學之士,非一般官員可以勝任!”

解縉嗶嗶賴賴了這麼久,朱棣聽得都有些不耐煩了。

他當然知道科舉大考的重要性,否則也不會為了安撫天下學子,即位稱帝之後就立馬開了一次恩科。

所謂恩科,就是逢朝廷慶典,特彆開科取士。

因為科舉正常情況下是每三年舉行一次鄉試、會試和殿試,是為正科。

不過畢竟取士人數太少,所以總有大量學子士子落榜。

這開恩科就是再給他們一次機會,乃是帝王收買士林之心最好的手段。

“卿家以為何人可以勝任?”

“朕覺得胡儼就很不錯嘛!他學貫古今,是海內知名大儒,又身為國子監祭酒,倒是個不錯的人選!”

朱棣對胡儼的才學還是比較看重的,就是這胡儼性子太過憊懶,所以朱棣準備多給他安排些差事做做。

有才嘛,就不要藏著掖著。

不過解縉聽後卻是臉色微變,斟酌了一下措辭,道:“皇上聖明,胡公學貫古今,確實是適合的人選……”

“不過……”

朱棣聽出了解縉的話外之音。

“不過什麼?卿家但說無妨!”

“胡公兼任國子監祭酒,隻怕有些忙不過來。”

解縉硬著頭皮說出了這句話。

說到底,還是因為胡儼的性子原因,並不被眾人所喜。

胡儼天性淡然,不爭不搶,淡泊名利,去了國子監後就很少與內閣諸臣來往。

所以解縉對胡儼頗為不滿,甚至是心生怨氣。

你胡儼裝出這麼一副清高姿態給誰看啊?

合著就你胡儼一人是誌趣高潔的雅士,我們這些人全都是些貪慕權勢的名利之輩?

真是豈有此理!

再者這科舉主考官,不管是鄉試主考官還是會試主考官,那都是不少文官縉紳夢寐以求的位置。

隻因為名利二字!

主考官稱總裁,又稱座主或座師。

一旦成為科舉主考官,那就是參考學子的座師!

不管是舉人也好還是進士也罷,見到了主考官都要行弟子禮,雙方多了這麼一層虛假的師徒關係。

雖然虛假,但是香啊!

一屆舉人進士,數量何其多也,保不準日後就會出現一位朝堂重臣!

換而言之,成為科舉主考官,就是拓展人脈、提攜後輩的大好機會,沒有哪個文官縉紳會拒絕,反倒是會以此為榮!

這段時間,不知道多少官員明裡暗裡地暗示解縉,希望他能在皇帝陛下麵前說說話,為他們爭取一下這個鄉試主考官的位置。

解縉本人對這位置同樣眼熱,不過他的野心更大,他想要的是接下來的會試主考官!

朱棣瞥了解縉一眼,隨即笑嗬嗬地開了口。

“那卿家覺得,何人比胡儼更合適?”

“臣以為,翰林院侍讀胡廣最為合適!”

解縉大言不慚地開始了吹捧。

“胡廣自幼勤奮好學,日記數千言,內受母訓之後,又外求於師,曾求教於胡子貞、吳勤、聶鉉、黃伯器等名士。”

“弱冠之初的胡廣便遊學於閩粵,兩年外出經商遊學之後,胡廣歸鄉進學,致力於舉業,以鄉試第二名的成績高中舉人,之後更是一鳴驚人,殿試高中狀元,足見胡廣之才學!”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