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5 圍追堵截!誓殺阿魯台與馬哈木!(1 / 2)

居庸關。

“天下九塞”之一,“太行八陘”之八。

居庸關同樣號稱“天下第一雄關”,關城所在的峽穀,屬太行餘脈軍都山地,西山夾峙,下有巨澗,懸崖峭壁,地形極為險要。

居庸關與紫荊關、倒馬關、固關並稱明朝京西四大名關,其中居庸關、紫荊關、倒馬關又稱內三關。

太行山脈自古以來便有八處東西方向的斷裂地帶,形成八條橫穿太行的交通要道,史稱“太行八陘”;第八陘為軍都陘,居庸關適控軍都陘的中樞,故曾名軍都關。

如薊門關,大明由於北患嚴重,特設立九邊軍鎮拱衛京師;其中的薊州邊東起山海關,西至居庸關,後者恰似薊州邊西部的門戶,故曾名薊門關。

總言而之,居庸關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更是異族鐵騎南下進入中原的咽喉要道!

史書上所謂“鮮卑犯塞”、“屢寇上穀”的記載,就是最早透露了從居庸關方向傳來的邊患消息。

而自漢朝開始,此後千百年間,曆代朝廷都對居庸關都很重視,常常是攻之以大軍,守之以重兵,大明也不例外,將這裡列為內三關(居庸、紫荊、倒馬)之一,轄道口墩塞七十三個,城二個,堡三個,守兵一萬三千七百六十二人。

昔年靖難的時候,燕王朱棣曾經說過這樣的話:“居庸關路窄而險,北平之噤喉也,百人守之,萬夫莫窺,必據此乃無北顧憂。”

這話並不難理解,在戰爭還局限於隻能在地麵行動,以冷兵器交鋒的時代,居庸關之於北京,有如洛陽之有成皋,成都之有劍閣,是遮蔽城池的最後一道天然屏障。

所以,永樂年間,朝廷更是派遣重兵扼守居庸關,這座北平門戶。

換句話說,韃靼瓦剌大軍,想要在短時間內攻克居庸關,這根本就不可能!

“韃靼阿魯台和瓦剌馬哈木並不蠢!”

李弘壁沉聲道:“他們之所以設下這個計劃,就是為了殺入大明腹地,一為劫掠錢糧,二為牽製大明軍力。”

“那麼,他們想要在最短時間內殺入大明腹地,從大同破宣府再到居庸關,這條路線看似可取,但唯一的難點就在於居庸關乃是天下第一雄關,一旦他們被阻擊在居庸關外,短時間內不能攻破,就會陷入腹背受敵的絕境!”

眾將聽後恍然大悟,何福也微不可察地點了點頭。

“所以,阿魯台和馬哈木不蠢,他們絕不會去居庸關!”

“比起重兵把守的天下第一雄關,紫荊關就顯得弱勢多了。”

紫荊關,秦、漢稱上穀關,東漢名五阮關,宋、金稱金坡關,元代以後稱紫荊關,與居庸關、倒馬關合稱為內三關,自古便是進出太行山的交通要衝,位於“太行八陘”的第七陘“蒲陰陘”,天下九塞之第四塞,是兵家必爭之地。

紫荊關由五座小城組成:拒馬河北岸的小金城、南岸的關城、小盤石城、奇峰口城、官座嶺城。城東為萬仞山,城西有犀牛山,城北為拒馬河,城南是黃土嶺,被稱為“畿南第一雄關”。

它南麵以十八盤道為險阻,北麵以浮圖隘口為門戶,一關雄踞中間,群險翼庇於外,山穀崎嶇,易於戍守,有“一夫當關,萬夫莫前”之險。

但相比於居庸關,紫荊關更加容易攻克,昔年成吉思汗未能攻克居庸關,分兵紫荊關擊敗金兵,又從內夾攻居庸關這才得手。

“既然走宣府懷來至居庸關,不一定能夠攻破那座天下第一雄關,那不如直接走蔚州功紫荊關,這內三關任何一座破了,蒙古聯軍都能夠順勢殺入大明腹地,完全不用在居庸關死磕!”

李弘壁深吸了一口氣,最後拳頭狠狠砸在了一個地點。

“按照其行軍速度,加上四處劫掠後錢糧女人的影響,這些雜碎現在很有可能在蔚州!”

聽完李弘壁這些分析,一陣掌聲突然響起。

原來是成國公朱能的掌聲,此刻他正滿臉欣慰地看向李弘壁。

“分析得很好!”

“你小子倒是個做將領的好苗子!”

李弘壁苦澀一笑,也不多說什麼了。

“傳我帥令!”

朱能冷聲喝令道:“山、陝、河南諸軍,立刻奔赴紫荊關!”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