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過數日,各處回報,除韓世忠拒不受禮,反備禮以賀嶽飛建節之喜外,其餘三人皆將禮物收下。其中吳玠更是親自回書,將自己對金人作戰的心得細細傳授,使嶽飛獲益匪淺,自此,兩人書信往來不斷,遠交莫逆。而劉光世則是喜出望外,言詞之中對嶽飛更為推崇。唯張俊雖初時不喜,但見禮物並書信後方才展顏,並厚賞送禮軍士。
收到回報之後,嶽飛不禁感歎,果然嶽雲雖年幼,但卻反將此事看得通透。待得一切安定之後,朝廷之中,又因趙鼎上奏,言:“湖北鄂、嶽,最為沿江上流控扼要害之所,乞令飛鄂、嶽州屯駐。不惟淮西藉其聲援,可保無虞。而湖南、二廣、江、浙亦獲安妥。”高宗皇帝準奏,於是嶽飛在安頓好荊襄之地的防務之後,便拔大軍複返鄂州屯駐。
而在這之前,嶽飛就已經上奏朝廷,言明荊襄之地是“止有空城,公吏軍民,自緣久罹兵火,或被驅擄,或遭殺戮,甚為荒殘”,可謂是“野無耕農,市無販商,城郭隳廢,邑屋蕩儘,而糧餉難於運漕。”以說明荊襄之地目前麵對的困頓狀況。
而高宗皇帝對此亦極為頭疼,於是下詔將這個難題推給了嶽飛,並於手詔中寫道:“令卿條畫守禦全儘之策,若少留將兵,恐複為賊有,若師徒眾多,則饋餉疲勞,乃自困之道也。”
於是嶽飛根據實際情況上奏,請張旦任唐、鄧、郢州、襄陽府安撫使、兼襄陽知府,牛皋任安撫副使,李道任唐、鄧、郢州、襄陽府四州都統製。輔以孫革、李尚義、王昇、李霖、周衝翼丶姚禾等屬官配軍士二千守襄陽府,周識和李旦領一百五十軍士守郢州,孫翠和蔣廷俊領二百軍士守隨州,高青和單藻守唐州,張應、黨尚友和邵求守鄧州,舒繼明和訾諧守信陽軍。而後又奏請大力興辦營田以恢複農業生產,並招徠歸業百姓,向其借貸耕牛和種子,並免稅三年,未歸業前的官私債負一律免除。
這些奏章在朝廷商議後,由高宗皇帝一一準奏,並將原先分屬京西南路和北路的襄漢六郡,單設為襄陽府路。除在襄陽府設安撫使司外,不設轉使司等衙門,“止委製置使嶽飛措置”。
至此,荊襄之地大小事務,皆由嶽飛處置,權力可謂是盛極一時,而嶽飛也終於可以在這片土地上大展拳腳,全力屯田練兵,為之後的戰事和發展打一份堅實基礎。